2014-10-28

My Favourite Looks of Year 2014

An incomplete list of my favourite looks of year 2014. Copyright of all images below belongs to COS:

This print top is visually bold and at the same time clean and sleek, got a lot of praises when wearing it:



Clean but not boring, my favourite dress this summer:



2014-10-25

Rainer Maria Rilke: Das Karussell 《旋转木马》 中译

第 50 页。  德语诗人里尔克 ( Rainer Maria Rilke ) 生于 1875 年 12 月 4 日。 这位诗人就不用我再介绍了吧。

想起去年的一件事。 当时我在德国北方一位客户处做项目。 该项目中有不少文档要写。 项目一开始时, 客户不太满意我用英文写文档, 差点炒掉我。 但是很快, 我手底的代码令他们备感满意, 不肯放我走了。 有一天工作间隙休息时,我对我词性错误百出的书面德语表示很抱歉。 客户连连说, 不介意不介意。 我又说, 其实我很喜欢德语文学的啦, 中学时还不懂德语呢, 就很喜欢读茨威格小说的中译本。 客户说: 是伐是伐? 喔呦我等身为讲德语的人,与有荣焉! 然后我又说,里尔克在中国有好多人崇拜呢, 而且崇拜他的都是中国的一流大诗人。 里尔克的诗歌我们中国人好像正准备收入语文课本 (当然这句只是哄德国同事开心)。 这话刚说完, 办公室里顿时笑得人仰马翻。 有一位同事差点把口里的咖啡喷出来。 就这位同事, 他定了定神,咽下他那口咖啡, 对我说: 侬晓得伐?  阿拉德国的语文课本, 正准备把这个人的诗歌清扫取缔。 那时我当然不懂他们为什么这么说。 只记得他们那天后来不停拿里尔克开玩笑, 我也没有完全听懂同事们在说什么。 大意是他写的东西太过神神叨叨, 让人读了摸不着头脑, 整个办公室的工程师们都认为, 那种神秘莫测的讲话方式不是一个好习惯, 应该取缔。    

上个月我试着译过他的 《秋日》。 那首诗我很喜欢。 但是读了他的另外几首, 对翻译他的诗作心生恐惧。。。。。有点理解了为什么当代德国的工程师们高呼要取缔他的诗歌。。。。。

今天碰到里尔克写的 《旋转木马》, 硬着头皮译。。。。。。。阿拉也就这点德语程度和诗歌欣赏水平, 还是更加喜欢傅何思, 艾欣铎和施笃姆啦。:P

译后记: 天哪, 这么篇幅不算长的一首诗, 翻译花去我近三个小时!!! 倒数第三段和最后一段的文法实在太混乱了 (也难怪事事讲究清晰明白的德国工程师们笑破肚皮)。 我不停地揣测, 这几句, 逻辑上到底是个怎样的句子, 又该用怎样的中文去表现它们。。。。。 不过, 译完以后还是挺喜欢这首诗的, 蛮有味道的我觉得, 隐喻仿佛是匆匆转圈,忙乱而无目的的人生。 网上找了一下, 这诗有好多中译本呢,今天太晚了, 这就睡觉去, 人家译成怎样, 我改天再看。  


2014-10-24

Erich Kästner: Weltreise durchs Zimmer 《房间里的环球旅行》 中译

第 51 页。 德国作家, 诗人, 讽刺剧作家艾黎希·柯思纳 ( Erich Kästner ) 生于 1899 年 2 月 23 日。 他的诗作以幽默和敏锐的社会触觉著称。 他给少儿写的书也很有名。 他的自传 《 当我还是小男孩时 》 曾在1960 年获得国际安徒生文学奖。

译后: 觉得这诗不是我的茶。 有几句颇费解,比如

Wenn ihr dann eine Zeitlang fröhlich wart,
vom Vertiko herab auf Löwen zieltet
und Mutters Zopf für eine Schlange hieltet,
geht ihr zum Tisch, auf dem ihr heimwärts fahrt.

我也是揣测了许久才想出一个大概合理的解释。 不一定对, 欢迎方家指正。 


2014-10-23

Richard and Paula Dehmel: Schaukel 《秋千》 中译

这是第 49 页上的第二首秋千。 作者李察·戴美和包腊·戴美夫妇的诗, 月初的时候也有译过这里还有太太包腊的另一首诗。 《小坏蛋》 和 《龙蓬蓬的生日》 这两首诗, 就比较类似。 但是这首稍有点不一样, 我还挺喜欢的。

同样都写秋千, 大家更喜欢哪一首呢?


Heinrich Seidel: Schaukel 《秋千》 中译

第 49 页上的两首诗, 题目都是 “秋千”, 作者不同。 韩立希·赛德 ( Heinrich Seidel ) 生于 1842 年 6 月 25 日。 是德国工程师, 诗人, 和作家。

1866 年他参与了柏林 Anhalter 火车站的建设, 成功建造了自由跨度为 62.5 米的大厅拱顶。 1880 年以后他就停止了工程师的工作, 专心为儿童写诗写故事。 今天他最为人们记得的是他的诗歌和故事。 他最有名的一句诗是: 对工程师没有什么是太难的 ( “Dem Ingenieur ist nichts zu schwer” )。

那么他的诗, 你们喜不喜欢呢?

2014-10-22

August Heinrich Hoffmann von Fallersleben: Mein Springball 《我的皮球》 中译

第 48 页。 奥古思·韩里希·霍夫曼·冯·法乐雷 (August Heinrich Hoffmann von Fallersleben) 是德国诗人, 生于 1798 年 4 月 2 日。

这位诗人名字很长, 来头不小。 他最著名的诗作 《德意志人之歌》, 第三段是现在德国国歌的歌词。 话说以前, 被选作德国国歌歌词的不止第三段, 可是二战以后, 嫌这首诗中,其他的段落太过自命不凡,把德意志人看得高于一切, 有点政治不正确, 就从国歌歌词中删掉了。 现在保留的那段只是歌颂德国的统一, 法治和自由。

除了歌颂德意志人, 法乐雷先生还写过不少很流行的少儿歌曲的歌词。

他的出生地 Fallersleben, 现在叫做 Wolfsburg,  离汉诺威不远, 现在是大众汽车公司总部所在地。 当时 Fallersleben 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真难得法先生那么爱德意志。。。。。

译后记: 这首诗, 德语原诗中每两句都押韵, 全诗的主要构成部分, 我觉得还是她的声音跟形式。 这个就比较难以译出原味了。  译文我自己不是很喜欢。 说实话, 原诗也并不是很喜欢。 法先生的 《德意志人之歌》 比这首有味多了。


Frantz Wittkamp: Wenn der Bär nach Hause kommt 《小熊回家时》 中译

第 47 页。  傅朗慈·魏勘 (Frantz Wittkamp) 生于 1943 年, 是奥地利画家, 作家。 他的作品曾在 1995 年获得奥地利国家儿童文学奖。


小熊回家时


小熊回家时,
大家都很开心,
因为他总是带回蜂蜜
有时还有别的东西。

小熊想要睡觉时,
侧身躺在耳朵上。
熊小姐拿来他最爱的书
娓娓给他讲故事。

小熊遇到熟人时,
挥挥帽子打招呼。
人家问: “喂, 你好吗?”
他说: “谢谢, 好的。”

小熊想要倾诉时,
会讲精彩的事。
有时悲伤
有时又好笑。

小熊去游泳,
熊小姐也一起。
如果他们有访客,
那么三人一起去。

小熊想要旅行时,
整理他的旅行包:
干净的衣服,充饥的食物
还有大把的零食。

没什么可吃的时候,
小熊会四处找食物。
要是自己找不到,
他会问问他妈妈。

有时小熊一个人,
他就会来找我玩。
我们一起喝杯水
还吃大理石花纹的蛋糕。

小熊出去散步时,
一边会唱散步歌。
可惜, 他只知道一首,
那首歌他一再一再唱。

明天天气会很好,
小熊会坐在花园里。
他和朋友们一起玩 “捉帽子”
还有多米诺和纸牌。


—— 傅朗慈·魏勘



德语原诗:

2014-10-21

Jürgen Spohn: Fenster 《窗》 中译

第 46 页之二。 游艮·施波 ( Jürgen Spohn) 生于 1934 年 6 月 10 日莱比锡。 是一位德国画家, 儿童书籍作家。

Suppengrün, photo source: internet
这首诗里有一个字 Suppengrün, 这里正好介绍一下。 正如中国人煲汤常常放些诸如八角桂皮之类的香料, 德国人做汤也是放香料的。 不同的是, 德国汤里的香料常常是来自新鲜蔬菜。 露天的农贸市场和超市里最常见的汤料配方是: 一块西芹根, 几支胡萝卜, 一束香芹叶(Petersilie,parsley) 和一段粗壮的蒜白或者蒜叶。 常用皮筋捆成一捆售卖。

这些植物香味柔和清新, 胡萝卜又有些甜味, 我自己做鸡汤时必定加这些。 汤煲成了, 这些香料可以捞出来扔掉。 大家如果有机会在德国自己做汤,可以试试看, 味道很好的。


Bruno Horst Bull: Komm in mein Haus 《来我家吧》 中译

今天开始译新的一辑: 朋友们。 这一辑的 tag line 是: 嗨,你好呀!

还不知这个翻译 project 的前因后果的读者, 可以读一下简介和前言

第 46 页, 之一。 布鲁诺·霍思特·卜尔 ( Bruno Horst Bull ) 生于 1933 年 3 月 17 日, 是德国作家。 他的作品多为写给儿童少年的诗歌。



来我家吧


来我家吧,
来我小小的家。
窗子开着,
门开着,
那里我们一起
从屋里看向外面。


—— 布鲁诺·霍思特·卜尔


德语原诗:


儿子的幼儿生活阶段小结

九月开始儿子上学前班了。 是时候作个阶段小结。

我们住的这个城市, 大约两年前, 城里的幼儿园入学名额还十分紧张。 当时我给我家方圆 5 公里之内所有公立私立幼儿园一间一间打电话, 得到的回覆都是本店客满, 而且等待队列很长很长。 真是令人灰心丧气。 年轻女同事说的,刚刚开始准备怀孕就必须去幼儿园的 waiting list 上登记了, 可不是说笑话。 恰逢本市地选前夕, 满街都是各党派的造势招贴画。 我有对老公说过, 别的我们什么都不管, 谁给我们一个幼儿园学额, 我们就把票投给谁。 有一次我对上司提起找幼儿园的难处。 他告诉我城里一间家政服务公司跟东家有合作关系, 他们也帮着找幼儿园的。 于是我就联系了那间家政服务公司。 他们很快寄来一大叠幼儿园的资料。 其中有一个幼儿园, 我以前没有在 google map 上注意到, 离家也不远, 就给他们打了电话。 出乎意料地, 那间幼儿园的园长 B 女士很热情, 表示还有一个两岁组的学额空缺, 愿意为我们留着。 然后我们又约定了一次参观时间。

2014-10-17

Düsseldorf 掠影

今年八月有往杜塞尔多夫拜访亲戚。 杜塞尔多夫 ( Düsseldorf  ) 是德国西部人口大州北威州西部的一座名城。 莱茵河穿城而过。 在今日的河两岸漫步, 颇有点小型上海外滩的感觉。 莱茵河水比黄浦江水干净得多。

以前工业时代, 整个北威州盛产煤矿, 因此重工业发达。 后来重工业渐渐衰落, 杜塞尔多夫成功转型为以服务业为主的城市。 之中又以广告, 服装, 建筑设计和通讯业最为发达。 全城艺术设施遍布, 人文气息浓郁, 德国历史上不少文艺名人曾在这里居住。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灯光设计就是位于杜塞尔多夫的一间公司完成。 2010 年 Eurovision Song Contest 的决赛也在杜塞尔多夫举行, 比赛会场在 Esprit Arena.  目前欧洲最大的基建工程斯图加特 21 的新站设计也是由位于杜塞尔多夫的 ingenhoven 建筑师事务所完成。

杜市也是全德国最大的日侨聚居地。 城内有很大的日本人社区, 德日双语小学,中学。 城里的很多宾馆都提供日式早餐。

这个帖子就贴一些八月在城里散步时随手拍的到此一游照片, 不一一讲解了。  只用到一支镜头:  Sony Zeiss FE 35mm f2.8 ZA。  

先发一张这一辑中我自己最喜欢的:


2014-10-15

初访巴符州最大功能社区 Milaneo 米兰霓虹

上周四, 也就是 10 月 9 日, 巴符州至今为止的最大功能社区, 位于斯图加特市欧罗巴区 ( Europaviertel ) 的米兰霓虹 ( Milaneo ) 开门营业。 出于好奇,周六的时候我们一家过去见了一下世面。  我忘记带相机, 文中用到的照片全部来自互联网, 点击可以放大。

斯图加特市欧罗巴区中的 Milaneo,途中绿色屋顶的三组建筑就是。 图片来源: 互联网
在说米兰霓虹本身之前, 先要简单介绍一下斯图加特市新辟的欧罗巴区。 话说德铁处心积虑近四十年, 要把斯图加特市的中央火车站整个搬到地下,并整合优化斯图加特市周围的铁路网, 这个工程是目前全欧洲最大的基建工程, 简称斯图加特 21 (S21).  S21 从立项至今, 各种话题没有断过, 两年多前我就想开始写一组讲述这个工程来龙去脉,以及跟进工程进度的长期报道。 可是因为种种原因至今没有动手。  这个工程的庞大背景和有趣细节且先按下不表。 就简单说, S21 建成以后, 欧洲大陆人口最稠密的中心地带,将有一条西起巴黎,东至布达佩斯的高速铁路大动脉,斯图加特就位于这条主干线的中心。 德国政经界人士是有心通过这个工程将斯图加特建成新的欧洲心脏 (Das neue Herz Europas)。 既然是以未来欧洲心脏自居, 市政府就在城市的西北部新辟了一大片土地出来进行改造。 新区命名为欧罗巴区。 这个区里的街道和广场都以欧洲名城命名, 比如伦敦大街, 巴黎大街, 米兰大街, 斯特拉斯堡广场, 等等。 这片新区, 至今还到处都是工地。 建成于 2012 年, 位于米兰大街的斯图加特图书馆是这个新区最早落成的建筑, 处于欧罗巴区的中心, 也就是说, 这个图书馆乃是心脏的心脏。 话说这个图书馆, 得到 2012 年德国最佳建筑奖, 建筑师是一位韩国人。 上面电脑合成的效果图中, 位于图中央的立方体形状建筑就是那个图书馆。  而这次要说的米兰霓虹,就在斯图加特图书馆的南门外面, 上图中绿色屋顶的三组建筑就是。

米兰霓虹其实还没有完全完工, 不过里面有约 200 家店铺已经可以开门营业。下面这张图,就是今天晚上 20 点 40 分工地 webcam 的实时截图, 从中大家可以得到一点工程实际进度印象。


2014-10-12

Eduard Mörike: Um Mitternacht 《午夜时分》 中译

第 44 页。 爱德华·莫里克 (Eduard Mörike) 生于 1804 年 9 月 8 日, 是德国浪漫主义诗人。 他生于德国南方施瓦本地区的 Ludwigsburg。 早年学习神学并从事神职工作。 后来因健康原因从神职工作退出, 自 1851 年开始在斯图加特担任德语文学教授。 自此他一直生活在斯图加特直至去世。

他的诗歌,擅长客观观照世间万物, 曾经影响了后世德语诗人里尔克 (Rainer Maria Rilke)。说实话这首诗我没有全部读懂 (果然是里尔克的师祖啊。。。。), 第二段那行: der flücht'gen Stunden gleichgeschwungnes Joch.  不太明白说的是什么。 查了好多回字典, 又自己杜撰想像一下, 才出来我那句中文 “消逝的时间绘出等摆的弧线”, 其实没有什么把握, 欢迎方家指正。 现在真正觉得德语是一种神奇的语言。 同样是描绘夜色, 也同样是浪漫派作家, 艾欣铎的句子就比较好懂, 而更年轻一点的莫里克却可以讲得很费解。

这一辑有关夜色的诗歌中, 《午夜时分》 是最后一首。 下一辑是有关朋友。 下周开始很多事, 关于朋友的那一辑可能要过些时候才能译。

Sarah Kirsch: 无题

这是第 43 页上的第二首诗。 没有题目。 莎拉·柯诗 (Sarah Kirsch) 生于 1935 年 4 月 16 日, 是德国 1930 年代出生的作家中最具代表性的女诗人。


无题


绝美的
灰蓝色在
傍晚。

歌唱的天鹅飞翔
月亮闪耀长长的光华
在她们身后。


—— 莎拉·柯诗



德语原文:


Das samtschöne
Schieferblau am
Abend.

Die Singschwäne fliegen
Der Mond scheint lange
Hinter ihnen her.

- Sarah Kirsch

Joseph von Eichendorff: Mondnacht 《月夜》 中译

第 43 页上又有两首小诗。  第一首是约瑟夫·冯·艾欣铎 (Joseph von Einchendorff) 的 《月夜》。 艾欣铎生于 1788 年 3 月 10 日。 是德国诗人, 小说家。 被视为德国最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 他的作品在 250 年后的今天都比较流行。

话说我本来并不知道艾欣铎。 前几天补译这本书的前言部分, 前言中开篇这四句非常美丽:

一支歌曲在万物之中沉沉睡去,
她们做着无穷无尽的梦,
然后整个世界飞升歌唱,
只要你说出那个魔法词语。

——约瑟夫·冯·艾欣铎

Schläft ein Lied in allen Dingen,
die da träumen fort und fort,
und die Welt hebt an zu singen,
triffst du nur das Zauberwort.

- Joseph von Eichendorff

当时觉得,译到现在, 最喜欢的是略带伤感同时底色明亮的 《傅何思: 给一个小孩》, 其次就是这四句了。 这短短四句中,有广角镜头的豪迈铺张之美, 有动态对比,有合唱的声音,还有一种直指内心穿透灵魂的情景营造,真的是十分浪漫, 但是句法却十分平实简单。 自此牢牢记住艾欣铎这个名字。 下面这首小诗 《月夜》 也没有让我失望, 很有他自己的语言特点。 这一辑有关夜晚的诗歌中,最喜欢的是这首。

据说许多音乐家深爱这首诗,为这首诗谱的乐曲版本超过四十个。 我是一个都没听过, 大家可以自己去 youtube 上找啦。

桑纹锦译注: 德语中, 天空是阳性地是阴性, 所以第一段的后两句, 应该是地梦到了天。

2014-10-11

Clemens Brentano: Wiegenlied 《摇篮曲》 中译




第 42 页。 柯雷们斯·卜仁塔诺 (Clemens Brentano)  生于 1778 年 9 月 9 日。 是德国诗人和小说家, 是德国浪漫主义作家中的重要人物。

一点文化背景: 诗中有 die Linde 这个字。 字面意思是椴树。 椴树在日耳曼文化中有特殊意义。 据维基百科说
椴树被日耳曼人尊奉为爱情与幸运女神弗蕾亚。以前中欧的很多地方每个村落中心都有一棵椴树,椴树下经常是聚会、信息交流或者是举行婚礼的地点。五月初大部分的舞蹈节都在椴树下举行。

由于日耳曼人在椴树下举行集会(Thing)的传统,这里也经常成为村庄法院,所以椴树也常被称作“法院树”或者“法院椴树”。与欧洲橡木相对,椴树常被认为是女性的植物,由于其名字与德语"柔和"一词"lind"音近。在日耳曼人心中,椴树是神圣的。

瑞典著名博物学家、“植物学之父”林奈 (Carl von Linné),其姓氏也是来自瑞典语的椴树(lind)。而德国的莱比锡、俄国的利佩茨克和拉脱维亚的利耶帕亚三市的名称在各自的语言中都是“椴树”的意思。其中后两者的市徽都有椴树的图案。  

然而我在译文中将之译为菩提, 基于以下两点理由:

1. 普通话中椴树这两个字声调是向下抑的,听起来比较滞重, 而这首诗是摇篮曲,菩提这两个字声调上扬, 听起来轻柔一些。

2. 椴树在华语文化中似乎难以引起人们基于其日耳曼文化的种种心理感受, 会使华语读者觉得隔。 而椴树在日耳曼文化中的意蕴, 却不难在华语文化中找到映射(mapping)。 Google translate 显示, 已经有前人在别的文本中将这个词译为菩提, 我猜大概采用的是它的柔性, 慈悲等等的意味, 所以用菩提这个译法。 


Ernst Moritz Arndt: Ballade 《歌谣》 中译

第 41 页。 恩斯特·莫理茨·安特 (Ernst Moritz Arndt), 生于 1769 年 12 月 26 日。 据维基百科说:

(他)是一位德国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作家及诗人。早年曾经为到废除农奴制而斗争,后因反对拿破仑对德国的主导及反法观点而离开德国前往瑞典。他是德国民族主义及德国统一运动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收在这本书里的这首安特诗, 是一首轻灵可诵的民谣体晚歌, 很适合小朋友读。


2014-10-10

Matthias Claudius: Abendlied 《晚歌》 中译

第 40 页。 马缇亚斯·柯劳 (Matthias Claudius) 生于 1740 年 8 月 15 日, 是德国诗人。

毕竟是几乎 300 年前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 这诗我译得辛苦。 诗意也沉郁且有说教意味, 跟四,五岁的小朋友们会颇费解释。 



Mascha Kaléko: Einem Kinde im Dunkeln 《给暗夜中的小孩》 中译

Mascha Kaléko
第 39 页上还有一首。 马莎·卡蕾蔻 (Mascha Kaléko) 生于 1907 年 6 月 7 日。 是犹太德语诗人。  维基百科上选了她的三首诗, 感觉她的语言比较平实朴素,但是句子与句子之间, 音乐上的形式感比较强, 很可读,但是不太好翻译。 页面上的英译非常非常棒, 有努力再现她原诗中的音乐感。

这本书里选的下面这首诗,有人给她谱了曲。 youtube 上有一个视频, 但是收音效果不太好, 大家凑合着听吧。


2014-10-09

Hans Stempel + Martin Ripkens: Pst! 《嘘!》 中译

第 39 页上有两首小诗, 这是其中一首。

Martin Ripkens 和 Hans Stempel。 照片来源: 慕尼黑晚报
汉斯·史丹裴 (Hans Stempel, 照片里右边那位) 是德国新教神学家, 擅长安慰人们在战争中受到创伤的心灵,曾因此得到德国红十字勋章和法国的骑士勋章。 

马丁·李朴肯 (Martin Ripkens,照片里左边那位) 是德国作家, 电影审片员, 和电影导演。

李朴肯和史丹裴相识于 1957 年, 相爱并共同生活直到史丹裴去世。 二人共同发表的文章常常讨论有关同性恋议题。 此外二人还为少年儿童写过书籍。

这首小诗,情境优美。

话说这辑里的诗歌都是关于夜晚, 幽美静谧还将陆续有来。

2014-10-08

Theodor Fontane: Am Abend 《夜幕降临》 中译

这本书从第 29 页到第 36 页都是圣诞主题的诗。 我打算到十二月再译她们, 比较应景嘛。 现在直接跳到第 36 页。 第 36 页上, 章节新标题为:

我在家里
—— 轻轻地, 轻轻地树叶沙沙


第 37 页。 狄奥多·冯塔纳 (Theodor Fontane) 是德国作家, 生于 1819 年 12 月 30 日。 维基百科中, 他的词条有中文版。 下面是从维基百科上抄来的 (上面那个英文版的词条链接有更详尽资料):

。。。。。。是德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他1819年出生于胡格诺教徒家庭,6岁成为药店学徒,20岁写出处女作,在莱比锡进修。他参加了1848年的革命事件,1849年从药店辞职成为全职作家。代表作有《沙赫·封·乌特诺夫》(1883)、《艾菲·布里斯特》(1895)和《燕妮·特赖贝尔夫人》(1892)等。他被认为是19世纪最重要的德语作家之一。

这首小诗读着感觉挺优美呢! 句法又极简单, 真是很适合小朋友读的床头诗, 尤其德语原文柔软的韵脚, 温柔动听, 推荐。


2014-10-07

那个忧伤的世界之子

前两日读到德国作家,平面设计师君特·布鲁诺·傅何思(Günter Bruno Fuchs) 的一首小诗, 一读之下倾心不已, 就试着在网上寻找有关他的资料。 德国 《时代》 周报 1977 年第 19 期上一篇有一篇悼念傅何思的文章, 以简练却带感情的笔触回顾了傅何思患难的一生和他的主要成就。 我把它翻译在下面。—— 题外: 这篇悼文尽显德语的精炼紧凑,怀人文章里都可算上乘。 不愧是 Zeit 的文章。 维基百科说, 二战中他曾经上过前线, 在英国做过战俘。 他出版的诗集, 从字体设计, 排版, 到插图, 都由他自己手绘完成。




那个忧伤的世界之子



那个男子是如此纤柔, 他一定是吃掉喝下了防护装甲。 否则, 他怎么可能在这世上走过 48 年?

这个体重可观的人, 他的一切都是那么轻柔安静: 他讲话的声音和他的走路时的动静, 他的身体姿态和他的双手, 他的诗句和他的歌谣。 这个天生的哀歌者只有一件事是沉重的: 他的生活。 这世上的炎凉令他受尽折磨;  但他是柏林人, 他不让别人看到他的哀伤,他更爱写幽默好笑的诗文, 把他的伤痛隐藏在一个双关语后面, 把他的鼻子藏到啤酒杯里, 或者一次叫十六根柏林烤香肠, 一边还要安抚旁边吓得魂飞魄散的侍应小姐: “我吃那些香肠, 当然是出于对您的烧烤艺术的崇高景仰。”

2014-10-06

为了你——《魔咒》 第一部分译后记及前言补译


《神奇的词语——四百年来最美的童诗》 原书封面

大约三周前, 我开始为我自己四岁大的小孩翻译一本德语童诗集 《魔咒——四百年来最美的童诗》。 大致是每天译一首的进度, 译到现在大约已有 20 几篇, 全书大约五分之一篇幅已经译出。 翻译过程中, 自己也学了不少生字, 认识了一些平时根本发不起心去领略的德语诗歌作品。 印证了一个说法: 教育小孩,就是教育自己。 开始喜欢上这本书。

原书编者是莉塔·韩仁济(Rita Harenski) 和克莉丝缇娜·卜朗德 (Christine Brand)。 亚马逊链接在这里.

书中收录的诗歌风格很多样。

数量比较多的是幽默明快, 朗朗上口,稚趣横生的童谣, 比如 《古更默: 我的房子》《戴美: 小坏蛋》《戴美:龙蓬蓬的生日》《弓身猫腰的小人儿》 等等。 年纪小的小孩, 比如我儿子, 最为喜欢这一类的诗歌。音响和节奏是这些诗歌的重点所在,意思容易懂却很难译得好。 汉语里辅音太少太单调, 而且字与字之间好像没有接连成串的辅音,原诗中的辅音音效真的很难译出来。 译 《小坏蛋》 那一篇时也有谈到这个问题: 不是说在汉语普通话里就一定构建不了相似的音效映射, 但是这比意境或者语义映射要难得多, 简直难倒我了。 想像一下, 上海弄堂童谣 “笃笃笃,卖糖粥, 三斤胡桃四斤壳。。。。。”  如何才能不失神韵地译成洋文呢? 够难吧? 一样的道理。 在下不才, 如果大家读着觉得寡淡无味还请见谅。

2014-10-05

Günter Bruno Fuchs: Für ein Kind 《给一个小孩》 中译

第 28 页。 君特·布鲁诺·傅何思 (Günter Bruno Fuchs) 生于 1928 年 7 月 3 日,  是德国作家, 画家。

这个周末德国统一日放长假, 所以我多译了几首。 可是昨天今天译的几首,自己并无多大感觉。 直到读到这一首。 寓绝美的情境于冲淡洗练的语言, 是我很喜欢的类型。 先放文字, 以后找到或者拍到合适的图,再贴上来。

译完再读一遍, 这诗真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美, 译不出来是另外一回事, 美就是美。 今天读到这诗也算不枉。 全书译到现在我最喜欢这首。 心满意足睡觉去。。。。。


Paula Ludwig: An meinen Sohn 《给我的儿子》 中译

第 27 页。 包腊·陆德薇 (Paula Ludwig) 生于 1900 年, 是奥地利作家和画家。
 

给我的儿子


从小脚直到卷曲的头发
想起你我总是微微地笑
我要用阳光和风
用面包和牛奶和水果
一起建造你

让风雨在你身上降临
令你的肩膀宽阔伟岸
让你的道路悠长
你的脚步能轻易征服

当你身处远方:
我感到自己就像大地
当你扬帆启航
我就是那海水
你永远稳稳坐在我的双膝


—— 包腊·陆德薇


Max Bolliger: 恐惧之来去二首中译

第 26 页。 马克斯·薄立歌 (Max Bolliger) 生于 1929 年 4 月 23 日, 是瑞士儿童文学作家。 这一页上他的两首诗都是关于恐惧。 所以放在同一篇里译出。


令我恐惧的是


当地板开裂并嘎吱作响,
当柴堆后面有物事轻刮,
当天空阴云密布,
当雷鸣电闪,
当公牛迎面奔来,
当冰雹降临烈焰滔天,
当风暴席卷大地
树冠颤栗摇摆

当我穿过森林漫步
突然迷失方向,
当灌木丛中鬼影出没
石头后面人形蹲卧,
当巨人在梦中潜藏
夜里将我惊醒,
当妈妈差我去地窖,
一只小鼠从我跟前惊慌逃窜。


—— 马克斯·薄立歌


2014-10-04

Das Bucklige Männlein 《弓身猫腰的小人儿》 中译



第 25 页。 这首诗选自德国 19 世纪出版的诗集 《少年魔法号角》。 该诗集中, 诗歌的作者名字已经无从查考。 后世有几位德国大作曲家, 比如门德尔松, 舒曼, 勃拉姆斯, 马勒等为该诗集中的诗歌作曲。 上面这个视频就是为这首 《弓身猫腰的小人儿》 配的乐曲。


弓身猫腰的小人儿


我要去我的花园,
浇灌我的洋葱;
弓身猫腰的小人儿站在那,
就要开始打喷嚏。

我要去我的厨房,
做我的羹汤;
弓身猫腰的小人儿站在那,
敲坏我的小锅子。

我要去我的客厅,
吃我的麦片餐;
弓身猫腰的小人儿站在那,
已经把它吃一半。

我要去我的楼梯间,
拾取我的烧火柴;
弓身猫腰的小人儿站在那,
已经把它偷一半。

我要去我的地下室,
打取我的葡萄酒;
弓身猫腰的小人儿站在那,
打碎我的大酒杯。

我跨上我的单车,
想要出发上路去;
弓身猫腰的小人儿站在那,
按住轮子不让它转。

我走进我的卧室,
想要铺好我的床;
弓身猫腰的小人儿站在那,
开始放声咯咯笑。

当我跪在蒲团上,
想要祈祷;
弓身猫腰的小人儿站在那,
开口说道:

“亲爱的小孩, 哎, 求求你,
别忘了弓身猫腰的小人儿!”


—— 选自 《少年魔法号角》



Das bucklige Männlein


Will ich in mein Gärtlein gehn,
will mein' Zwiebeln gießen;
steht ein bucklicht Männlein da,
fängt als an zu niesen.

Will ich in mein Küchel gehn,
will mein Süpplein kochen;
steht ein bucklicht Männlein da,
hat mein Töpflein brochen.

Will ich in mein Stüblein gehn,
will mein Müslein essen;
Steht ein bucklicht Männlein da,
Hat’s schon halber gessen.

Will ich auf mein Boden gehn,
will mein Hölzlein holen;
steht ein bucklicht Männlein da,
hat mir's halber g’stohlen.

Will ich in mein Keller gehn,
will mein Weinlein zapfen;
steht ein bucklicht Männlein da,
tut mir’n Krug wegschnappen.

Setz ich mich ans Rädlein hin,
will mein Fädlein drehn;
steht ein bucklicht Männlein da,
läßt mir’s Rad nicht gehen.

Geh ich in mein Kämmerlein,
will mein Bettlein machen;
steht ein bucklicht Männlein da,
fängt als an zu lachen.

Wenn ich an mein Bänklein knie,
will ein bißlein beten,
steht ein bucklicht Männlein da,
fängt als an zu reden.

"Liebes Kindlein, ach, ich bitt',
bet fürs bucklicht Männlein mit!"

- aus "Des Knaben Wunderhorn"

Peter Maiwald: Fürsorge 《关爱》 中译

第 24 页。 德国作家彼得·麦瓦德 (Peter Maiwald)生于 1946 年 11 月 8 日。 他的作品多次获奖, 诗歌受到德国战后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  Marcel Reich-Ranicki 的热烈追捧。

这首诗讲的就是 “我” 堆了一个雪人, 对雪人有各种各样的悉心照料。 全诗用字挺简单的, 但是个别几句我不太理解。 第二节第三行 (anheben 是举起的意思,但是为什么要为雪人举起墙?? 我的译文里改了这个动词),和第三节第三,四行 (磨刀霍霍保卫 “我” 的小孩吗?)。 欢迎理解这几行的同学请指点迷津。  

译到现在感到最没味道的就是这首了。 原文诗意不是特别活泼幽默, 又不是十分深情婉约, 又没有比较特别的想像。 音效也是中规中矩。 总之不太过瘾就是了。 


Paula Dehmel: Rumpumpels Geburtstag 《龙蓬蓬的生日》 中译

Paula Dehmel
第 23 页。 包腊·戴美生于 1862 年 12 月 31 日, 是德国儿童文学作家。  前几天我有译过她和丈夫李察·戴美一起写的 《小坏蛋》。 


龙蓬蓬的生日


公鸡清晨就喔喔,
高声叫唤, 远近听见:
早上好呀,龙蓬蓬,
你的生日就在今天!

小松鼠望望下面,
是时候了, 是时候了!
早上好呀, 龙蓬蓬,
你的生日就在今天!

小兔兔跳过来,
开开心心扮小人:
早上好呀, 龙蓬蓬,
你的生日就在今天!

蛋糕站在桌子上,
挺起胸膛, 鼓出肚皮:
早上好呀, 龙蓬蓬,
你的生日就在今天!

还有爸爸和妈妈,
所有小孩所有人
大声呼喊:  祝你快乐龙蓬蓬,
你的生日就在今天!

—— 包腊·戴美


德语原文:

Gustav Falke: Der Kleine Ritter 《小小骑士》 中译

第 22 页。  作家顾斯塔·方可 (Gustav Falke) 生于 1853 年 1 月 11 日, 德国北方城市吕贝克 (Lübeck)。 他的多数作品为印象主义诗歌, 受到李察·戴美等的影响 (昨天有译过一首戴美写的童谣)。 他也有写过保守的民歌式作品,以狄奥多·施笃姆等为榜样 (网主有译过施笃姆的 《海边城市》)。 有为儿童写过诗歌和散文作品。 一战时,也有写过战争宣传作品, 还为此得过奖章。

译完觉得, 方可先生真的有点好战, 给小孩子写的诗中还有腰斩。。。。。。最后两段,句法趋文, 我是试着模仿小孩扮大人说话的语气, 很可能添油加醋用力过度, 或者是不够火候。


2014-10-03

德国统一日

刚过 24:00, 漂亮 Google doodle 提醒我, 今天是德国统一日。


祝德国人民健康快乐, 德国国运昌隆! Herzlich Glückwunsch zum Tag der Deutschen Einheit!!

今天晚点上街看看, 要是有拍到好的照片稍后分享。 先贴一首我全家都十分喜欢的德语诗歌。 我做不到逐字翻译, 因它几乎纯以音韵成诗。 大意是奥托 (Otto) 和他的爱犬 mops 之间的互动。 老公说这首诗很有爱: 狗狗撒娇耍小性,奥托唤它来, 跟它讲话安慰它, 给它各种食物,还用心倾听它的动静, 希望它能开心起来, 可是狗狗吃了以后吐了一地, 奥托叹道, 天哪天哪。 儿子总是一边读一边咯咯笑, 儿子一笑我也会笑。。。。。

2014-10-02

Victor Blüthgen: Charlotte 《夏洛特》 中译

德国作家维克多·布吕艮 (Victor Blüthgen) 生于 1844 年 1 月 4 日。


夏洛特


夏洛特无底罐大吃货,
他的胡子直长到耳朵,
舔舔盘子舔舔碗,
厨房里地窖里啃零嘴 ——
快向锁匠保尔要把锁
防谁呢?
防馋猫。


—— 维克多·布吕艮


Paula and Richard Dehmel: Der Kleine Sünder 《小坏蛋》 中译

第 21 页上的两首诗, 很好懂,但是翻译难度很大。 音效是这两首诗的主要构成部分。 不是说在汉语普通话里就一定构建不了相似的音效映射, 但是这比意境或者语义映射要难得多, 简直难倒我了。  想像一下, 上海弄堂童谣 “笃笃笃,卖糖粥, 三斤胡桃四斤壳。。。。。” 如何才能不失神韵地译成洋文呢? 够难吧? 一样的道理。 然后, 这首诗 《小坏蛋》 描写一个戏剧冲突场景: 调皮捣蛋的小彼得躲到树上吃东西, 妈妈气急败坏地四处寻找他。 句子里很多嗔怪骂人用的俚语俗语。 这是一幕生动的戏剧。 读着就见自己的小孩, 哈哈。 

李察·戴美 (Richard Dehmel) 是德国诗人, 作家。 这首童谣是他和第一任太太包腊·戴美 (Paula Dehmel) 同著。



小坏蛋


昨天彼得跑掉了,
蜘蛛一样, 鬼鬼祟祟。
妈妈束起头发:
等着, 看我将你捉拿!
浑球彼得,
骗子彼得,
小坏蛋,你在哪里?

公鸡站在草地上;
喔喔叫向树丛。
告诉我, 五彩的公鸡,
我们的彼得在哪里?
魔王彼得,
无赖彼得,
小坏蛋, 你在哪里?

她来到花园,
还是看不到他;
她驻足芦笋田边
她站在李树下面。
但是,彼得,
哪里都找不见他;
小坏蛋, 你在哪里?

她听到一串笑声, 听,
从树上传来;
彼得坐着神气活现,
随手摘下一颗李子。
抛掷果核儿,
晃晃小腿儿,
呼地跳下 —— 妈妈, 我在这里。


—— 包腊·戴美 和 李察·戴美


Joachim Ringelnatz: Kindersand 《孩童的沙》 中译

第 20 页。 岳阿行·林格纳 (Joachim Ringelnatz) 生于 1883 年, 德国萨克森州。 早年曾是水手。 写过不少讽刺诗。 他的作品在德国纳粹时期曾一度被禁。


孩童的沙


给孩子最美妙的东西是沙。
到处都有很多。
渗漏时无与伦比
温柔穿过双手。

鼻子还在,
当你在它上面摔倒,
它是如此柔软。
沙地里挖掘,
小小手指感觉
虚无与充盈同在。

没有孩子会嘲笑
大地的丰饶。

—— 岳阿行·林格纳


2014-10-01

Georg Bydlinski: Garten 《花园》 中译

奥地利作家葛奥格·毕林吉 (Georg Bydlinski) 生于  1956 年 5 月 30 日。他写过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并得过儿童文学奖项。



花园


我坐在花园里缄默不语。
天空澄蓝如大海。
风推树枝,
轻轻摇摆,来来回回。

我并非独处, 我看到
风,  在樱树枝头荡着秋千,
蝴蝶, 在近旁
慢慢悠悠翩翩扑来。

我听见画眉和椋鸟。
我看见香草中的甲虫。
风掠动我的发,
阳光轻抚我的肤。


—— 葛奥格·毕林吉



德语原文:


Garten


Ich sitze im Gras und schweige.
Der Himmel ist blau wie das Meer.
Der Wind bewegt die Zweige,
sie schwingen leicht, hin und her.

Ich bin nicht allein, denn ich sehe
den Wind, der im Kirschgeäst schaukelt,
den Schmetterling, der in der Nähe
ganz langsam vorübergaukelt.

Ich höre die Amseln und Stare.
Ich sehe die Käfer im Kraut.
Der Wind bewegt meine Haare,
die Sonne berührt meine Haut.


-- Georg Bydlins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