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30

[斯图加特 21 的前世今生] 第三回: 中央火车站的历史与现实

本篇首先向大家隆重介绍城市规划与设计学专家王骞和一份开源化运作的建筑学杂志 Der Zug。 为了撰写本回, 从互联网和图书中查找资料的过程中, 偶然读到王同学写的 《Paul Bonatz: 斯图加特学派与斯图加特火车站》。 这篇文章内容翔实, 叙述审慎节制而流畅可读, 王同学提供的建筑视角, 历史脉络和思考方法处处体现训练有素的专业精神, 教懂我怎样欣赏现有的这座火车站。  经王同学允许,本回将会用到那篇文章里的资料和观点。 王同学毕业于德国 TU Kaiserslautern,现就职于斯图加特。 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 2016 年 1 月 23 日发行的 Der Zug 第三卷。 在网上偶然看到这篇新鲜出炉的好文本桑深感幸运。 为方便大家阅读, 引用的地方不一一用括号注明。 有心人可以阅读王同学的原文就知我抄了几多。

另外,
《Der Zug》是由一群正在或曾经求学于欧洲德语区的年轻人发起并创办的一份民间的建筑学杂志,不定期以电子刊物的形式于网络发行。刊载内容以德语区建筑、建筑师介绍及建筑教育、理论、历史为主,设有“教育”、“历史”、 “译文”三个固定专栏,并尝试以“专题”形式对特定主题进行写作和讨论,以期对德语区建筑学有更全面深入的观察和理解。参与其中的每一位作者和编辑都乐于将所见、所学、所感、所知、所思与更多的人分享,为将其转化成中文语境的建筑学资源尽所及之力。

我自己有下载了全部三卷 《Der Zug》 和她的号外 《 Zug Plus 》。 阅读了几篇文章以后深感这份开源杂志水准之高。 在此向所有对建筑学感兴趣的同学隆重推荐这份杂志。 在她们的豆瓣专页上可以找到免费下载链接

现在言归歪传。

《斯图加特 21 的前世今生》 篇目页


上一回中向大家简单介绍了当前定义的工程范畴。 斯图加特 21 工程中的第一部分 (Pfa 1.1), 也是影响到最多市民日常生活,最为引人注目的部分就是斯图加特中央火车站的改建。 本回就向大家介绍一下斯图加特中央火车站的历史渊源和几个重要的建筑学上的特点。 用到的历史图片全部来自互联网。

斯图加特的第一座中央火车站


本专栏第一回中有说到, 因为地形的限制, 斯图加特的发展在 19 世纪陷入瓶颈。 当时还是符腾堡王国时代, 国王 Wilhelm 一世在斯图加特盆地刚刚建造了一座法式王宫 Neu Schloß。 为方便新王宫和外界的交通联系, Wilhelm 一世下令在新王宫近旁建造一座中央火车站。 1846 年他 65 岁生日的时候, 新的中央火车站在当时的王宫大街落成通车。 建筑师是斯图加特人 Karl von Etzel。当时斯图加特人口为 5 万。



这座火车站有 4 个港湾式站台 (Kopfbahnhof)。 车站大厅有木制穹顶,进出口处有弧形的拱。 史料照片上有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 手脚麻利的擦鞋匠, 男男女女出行都是盛装戴着帽子, 还有许多来看火车的围观群众。 不像很多现代的火车, 火车头可以从两端牵引, 当时的蒸汽机火车头到站以后必须掉头,1846 年的那座火车站还有一个供火车头转向用的大转盘, 每当转盘载着火车头转向的时候, 总是会引起许多人围观。 下面的转盘照片是去年在 Heilbronn 的火车历史博物馆里拍来的 (就算是今天,那种大转盘都引人围观):


2016-01-28

2700 万游客侥幸不死


伊丽莎白二世和老公于 1965 年 5 月 24 日登上斯图加特电视塔并留墨宝, 图片来源: vonzeitzuzeit.de

本周六, 关门整改将近三年的斯图加特电视塔将再次开门迎客。 这座电视塔最初于 1956 年建成, 高 216.6 米, 是世界上首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电视塔, 至今是斯图加特地标之一。 她的非凡意义在于, 她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在高处带有塔冠, 塔冠可供乘客登高游览的电视塔, 可谓开风气之先。 后世无数这种类型的电视塔, 包括德国的柏林电视塔, 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等等, 某种意义上说都是这座塔的徒子徒孙。 这塔建在林木葱茏的 Degerloch 山区, 现在已经不再传送电视广播信号, 仅仅保留塔冠处的餐厅等设施, 是斯图加特市民休闲度假或者开生日派对结婚派对的热门地点。




2013 年 3 月, 刚刚走马上任的斯图加特现任市长,来自柏林的绿党人士昆夫子 (Fritz Kuhn) 下令关闭这座当时刚刚经过一轮装修改造的电视塔。 理由是塔里的火灾逃生设施不健全,昆夫子深感斯图加特市民的生命安全受到迫在眉睫的威胁。 市民大摇其头, 说这塔自 1956 年建成以来已经接待了 2700 万游客, 好像这 2700 万游客都是活着下来的呢。 昆夫子坚持认为这 2700 万游客都是侥幸不死,救人民于水火是他的责任所在, 电视塔必须关门整改。


2016-01-27

面对绯闻时

记得去年,德国前总理海慕德·施密特(Helmut Schmidt)老人家还在世的时候,主动找德国的 Stern 杂志爆料说,大概在 1960 年代末 1970 年代初的时候, 自己有过一段婚外情。女友是 SPD 党友。当时他太太知道这件事后,提出过离婚,但是施密特不肯,并与女友分手。

去年听说这件事的时候,觉得施老人家年纪大了难免脑子糊涂,这种纯私人事情, 而且又过去那么多年,提来作甚?两位女主角都已经入土为安,施老人家不必多说,也好给相知相伴了 80 多年的太太身后留点体面。更加不可思议的是,他竟然主动去找杂志八自己的卦。

这个疑惑在去年他过世后终于得到解答。原来施老人家去年得到风声,德国有一位出版家准备拿他的陈年婚外情出书炒作。 他觉得,这件事与其让别人乱说,不如自己来说。 于是就找了 Stern 杂志昭告天下。

果然是德国榜样是真男人。首先是敢做敢当,认下当年一段感情,也算是对女朋友的极大尊重。事情从他口里说出来占尽主动,当然他想怎样保护太太和女友就可以怎样保护。面对将要来临的绯闻, 施老人家不是堵住别人的嘴不让说,而是自己担起全部责任。德国民众还是宽容的,毕竟只是他的私事,这世上谁也不是圣人。


双输局面: 德国和 Uber 之殇


欧盟早几年就对空气质量有如下规定, 每升空气中粉尘 (Feinstaub) 不得多于 50 微克, 每年超标的天数不得多于 35 天。 绿党当道的德国空气质量最差城市斯图加特无法达到这个标准, 去年 11 月,粉尘超标天气就已经全年累计达到 52 天。 从今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设置粉尘警报 (Feinstaubalarm), 粉尘超标时那个警报将会被触发。 市民通过什么渠道收到警报呢?


警报被触发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呢? 其实什么也不会发生。 在斯图加特这个民以车为天的城市,市政府不敢像北京或者巴黎那样限制市民开车出行。 但是,市政府确实有教导市民说: 取暖不要烧壁炉, 出行尽量坐公交, 或者跟别人拼车。 其实这些训导, 就算没有空气质量警报的时候也是适用。  所以这个警报存在与否其实没有不同, 又是噱头而已。

话说市政府的训导中有一条是号召大家上下班跟邻居或者同事拼车。 但是, 邻居不往同一处上班怎么办? 同事住得很远怎么办? 拼车其实是个不坏的主意, 但是首先必须找得到可以往同一个方向出行的人才行啊。 市政府可没有教我们怎么做, 但是我知道, 如果大家都用 Uber, 就可以很方便地找到拼车服务。  在我看来, Uber 首先是一个车座供求信息对接的服务。 有了这个车座的大量实时供求信息, 拼车才足够可行, 不管是有偿还是像邻居同事之间那样的无偿。


2016-01-23

[斯图加特 21 的前世今生] 第二回: 当前定义的工程范畴以及概况

《斯图加特 21 的前世今生》 篇目页

上一回简单介绍了一下斯图加特的现有地位和地理概况。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斯图加特 21 工程并不是如很多华文媒体说的那样是个单纯的“高铁工程”,持份方也绝不仅仅是德铁一家。其实,二十多年前刚刚提出设想时,德铁算是比较保守的一方,更为蠢蠢欲动的其实是斯图加特市和巴符州。从设想正式提出直到工程动工的二十多年里,这个项目经历了无数次技术论证,工程计划一改再改,利益冲突的各方进行了无数次辩论,各种风波层出不穷。如此冗长反复的前期准备在德国,乃至欧洲的近代基建史上也是少有,这个系列将会介绍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转戾点。今天介绍一下当前的工程范畴和一些基本事实,先给大家一个总体的印象。本篇中的全部图片来自德铁的斯图加特 21 网站。

“斯图加特 21” 其实是她的母工程 “斯图加特——乌尔姆铁路工程 (Bahnprojekt Stuttgart-Ulm)” 的两大子项目之一。因为 “斯图加特 21” 这个名字传播得更为广泛,本系列常常会用这个广为人知的名字指代它的母工程。斯图加特——乌尔姆铁路工程的另一大子项目为“文德灵恩——乌尔姆新干线 (Neubaustrecke Wendlingen-Ulm)”。
这两大子项目在文德灵恩镇交接。

子项目 “斯图加特 21”


斯图加特环城铁路重组图示
“斯图加特 21” 对斯图加特城内以及城郊的远程和近程铁路枢纽干线进行大刀阔斧的重整,即所谓 “Neuordnung Bahnknoten Stuttgart”。上图中,红色实线为建设中的地面铁路,红色虚线部分为地下部分或者隧道,蓝色实线为水道河流。白色红边的小方框为建设中的火车站,最南部的那个白框是斯图加特机场。最东南端红色实线中止之处就是文德灵恩镇,另一个子项目“文德灵恩——乌尔姆新干线”从这里开始。

2016-01-16

[斯图加特 21 的前世今生] 第一回: 斯图加特的现有地位和地理概况

[斯图加特 21 的前世今生] 第零回: 缘起
《斯图加特 21 的前世今生》 篇目页

终于有人在上一篇按了 G+ 按钮表示支持, 谢谢这位同学, 好的那么我再写下去。

Magistrale for Europe,图片来源: 德铁网站


前几年,德国联邦政府,巴符州政府,斯图加特市政府和德铁共同把斯图加特 21 工程的愿景描绘成打造一个 “欧洲新中心”("Das neue Herz Europas")。这个项目完工以后,在欧洲将出现一条西起巴黎,东至布达佩斯的东西向高速铁路大干线。斯图加特位于这条东西向铁路干线的中心地带。除了地理位置居中,斯图加特还有一些别的条件,令人们对其产生 “欧洲新中心” 的憧憬。

斯图加特是位于德国西南部的巴登——符腾堡州的州府城市,城区人口大约 61 万 (2014 年数据),大市范围内人口 270 万,是德国第六大城市。将周边小城镇也计入,斯图加特都会区人口大约 530 万,是德国第五大都会区。2015 年 Mercer 的全球宜居城市排名榜上,斯图加特是第 21 名。在同一条欧洲东西铁路干线上,排名在维也纳(第 1 名)和慕尼黑(第 4 名)之后,巴黎(第 27 名)之前。在 2thinkNow 的 2015 全球城市创新指数排名中,斯图加特是第 24 名,位于维也纳 (第 3 名),巴黎 (第 9 名)和慕尼黑(第 12 名)之后。在这两个排名表中,斯图加特宜居靠前而创新靠后,不是偶然,这篇下面以及以后的篇目中我都会说到一些背景或者原因。

2016-01-10

[斯图加特 21 的前世今生] 第零回: 缘起



《斯图加特 21 的前世今生》 篇目页


斯图加特 21 工程是斯图加特——乌尔姆铁路工程的一个子项目。 这个斯图加特——乌尔姆铁路工程范畴是对斯图加特中心以及周围的铁路系统进行优化与改建, 同时改善斯图加特的市政建设。 这个工程正在改造或者新建四个火车站, 以及铺设总计约 120 公里的新的铁路线。 因为项目所处的地理和人文政经环境十分复杂, 所以牵涉十分广泛投资十分巨大, 工期也很长,是目前在建的欧洲最大的基建工程。 上面这个视频用德语大致介绍了斯图加特 21 工程的一些重要事实概况。 听不懂德语的同学也不要着急, 我终于开写这个专栏就是为了向华语世界介绍这个工程的来龙去脉, 追踪工程进行中的方方面面。


2016-01-09

图解德式南瓜汤做法以及其他食物图片

婆婆花园里的日本北海道 ウチキクリ 小南瓜

每年秋冬时节, 德国很流行一种南瓜汤。 味道很好而且超级容易做, 适合包括宅男腐女在内的各种懒人做来充饥解馋。 下面这个做法是跟我婆婆学来的, 几步就搞定了, 比网上找得到的 “西式南瓜汤” 的菜谱好做很多, 而且味道确实就是德国各地餐厅里普遍流行的。 不妨跟大家分享下。

首先, 下面就是主要原料和工具。 盐, 水和锅我就没有放在桌上拍了。 那两只北海道小南瓜在婆婆的花园里摘的。 在德国, 无论是超市的货架上还是私人的花园里, 都很流行这种小南瓜, 反倒是大南瓜不太多见。 做两升左右的南瓜汤, 一只小南瓜就足够。 如果你只有大南瓜, 也可以取一定的分量按这个方法做。 那个蓝瓶子里的是淡奶油, 增加风味很靠它,不能省。 然后那个白色长柄武器状的东西是搅拌机,做西式浓汤必不可少, 比那种杯子状或者锅状的大搅拌机好用多了,清洗又极简单,爱吃西汤的同学不妨在家里准备一个。
 



2016-01-08

也说 2015 年的一部电影一部剧以及一场三十年前的风花雪月

我从小就比较喜欢看古装影视剧。 只是近十多年来在网上或者中国电视上看到的古装剧不得我心,极少看而已。 但是去年,无论是家里亲戚还是网上声音都说, 有一部电影一部剧是近年少有的良心之作, 一定要看看。 好奇心驱使下, 夏天回家探亲的时候在一间 3D 电影院看了 《捉妖记》, 前几个月一边熨衣一边在网上看了十几集 《琅琊榜》。  可以简单说下观感。

《捉妖记》 故事说的是妖界内讧,好妖的后代流落人间, 被一个捉妖天师和她的老公在逃难路上悉心照顾的事。 动画特效什么的网上已经有很多人说过。 我想说的是,这场电影跟近年国产喜剧片比还是很不错的,剧本比《泰囧》, 《武林外传》 什么的好很多, 但是跟全盛时期的港产电影相比还是略输文采,到现在我不记得 《捉妖记》 全剧对白有什么特别 witty 特别精彩的地方。 但是记忆中王晶导演, 周星驰以及李嘉欣等众多顶级美女一起主演的 《鹿鼎记 I 》 和 《鹿鼎记 II》,《武状元苏乞儿》, 还有 《九品芝麻官》, 《审死官》 等等电影, 里面警句太多了, 整部戏的辞藻不论文白都精彩, 随便一个路人甲的台词都诙谐幽默得 effortless。前些时候放假在家, 每天睡前翻几页朱生豪译的 《莎士比亚全集》 看。 刚刚读完喜剧 《一报还一报》,《无事生非》 还未读完。 我读莎剧的时候就心想,九十年代中早期那些经典港产电影的编剧脚本都是些什么才子才女啊? 朱生豪亲自教出来的吗? 《捉妖记》 的故事和对白很不错了, 但还是少了一些淋漓酣畅行云流水的感觉。 而且 《捉妖记》 里提到一些诸如动物保护,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议题时, 个人感觉有点用力过猛, 表现手法太过正儿八经, 很直接的说教感觉。 港产无厘头喜剧是把沉重话题嘻皮笑脸解构给人看,不经意中就讽刺很多现实社会中的荒谬和丑恶, 我相信今天再看 《审死官》, 《算死草》, 不少人会看出一身冷汗吧? 宫崎骏的电影中也有很强的天人应该和谐共存的意识, 但是人家表现手法感性得多, 不记得有什么说教。 看 《捉妖记》 记时, 我确实是有大笑好几次, 而且最后一幕比较煽情,亲戚和我都是擦干眼泪再走出剧院的。 但是那些笑点, 怎么说呢, 多少有点牵强, 或者似曾相识。 比如网上很多人叫好的男主角生小妖那一幕, 我有想到 《国产凌凌漆》 里面 “古人刮骨疗毒……” 那一幕。 白百何不知该剪哪里一脸无辜加无知, 不知为何我反而觉得袁咏仪故作老练说 “挡着人家视线啦!” 效果更显女主角的稚气清纯。 当然 《捉妖记》 有令我大笑好几次, 真的很难得了。 前几年也是因为好奇去看了 《泰囧》, 从头到尾我一次都没有笑出来。 电影版的 《武林外传》 也是同一个亲戚陪我去剧院看, 看完我俩一边走出剧院一边骂无聊, 编剧好差劲。 而这次看完 《捉妖记》, 我俩相视而笑, 都说这两个钟头没有浪费, 很久没有这么好看的电影啦! 假如还没有看过的同学, 可以进剧院或者买个 DVD 支持一下。

但九十年代中早期的港产喜剧片,反反复复看到第 N 遍都是可以令我从头笑到尾,笑到喘不过气来 (我看的都是普通话配音的版本)。 我觉得一部电影或者一部剧,好坏最最关键的还是剧本,尤其是对白。 电影时间短一些, 对编剧的文学功底要求更高些。 真的很怀念九十年代中早期港产电影中的密集对白,几乎每一句对剧情都有推动作用, 而且几乎句句精彩。 剧本之外, 次重要的是音乐。 音乐是描绘剧中气氛, 带动观众情绪的最有力工具。 假如没有了久石让的音乐,宫崎骏的电影也会失色很多。 港产经典电影里的音乐, 胡伟立,雷颂德等人的音乐很出色。 其他的音乐人名字不太记得了, 但是做得都很到位。 某天我在 Youtube 上重温 《逃学威龙》, 她的音乐把我那个口味十分挑剔要求很高的老公都有吸引来。 《捉妖记》 里的音乐和音效就显得有些单薄,我印象不深。  然后里面姜武跟小妖那段歌舞,完全是硬生生加出来,跟剧情完全无关,比较莫名其妙。 但是看看港片, 《武状元苏乞儿》 里面红衣舞女的一段舞蹈, 《逃学威龙 III》 里梅艳芳和张敏的一段舞蹈, 以及梅艳芳和周星驰的一段舞蹈, 都是对剧情有重要推进作用或者揭示人物性格, 我觉得将歌舞也用来推进剧情的编剧们更智慧一些。 剧本,音乐, 演员的表演做到位以后, 精美的美术服装摄影动画什么的都是锦上添花, 但是不能指望美术服装摄影动画来弥补剧本,音乐以及演员表演的薄弱。 剧本,音乐以及演员表演做得够好,别的方面差一点不会十分降低一部电影的艺术水准。 个人觉得, 经典港产电影中, 虽然场景道具可能不是最精致,摄影机也不是现在的 4k 8k 高清加 N 维的技术, 但是艺术水准仍然高高在上,看过的人都会无限怀念, 原因就在这里。 其实这个道理不仅适用港片, 大家看看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电影, 有许多都是技术落后时代拍的黑白电影甚至默片。 人家剧本,音乐和表演有够好啊! 默片也是有音乐的, btw。  

2016-01-07

My Favourite Looks of Year 2015 Part 2

Now year 2015 has just passed. Here are my picks of the looks in 2015 autumn and winter. Copyright of all the images blow belong to COS (H&M Group, Sweden),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Stunning silhouette.



This is the white scuba top:



And this is the red wool culottes:



My husband got the white top as Christmas gift for me. The day after Christmas I walked in the street in this white top, I could feel almost every woman around were looking at me, XDD. Thank darling so much :-* ! The red culottes were in such a great demand that I failed to grab it as fast as other gals....The same culottes in black are still available in the stores, but somehow I'm totally for the red one. Maybe the first stunning picture magically burned into my mind and I cannot get out of it. Ah well, this is a perfect example of how an art director of the marketing photos can greatly influence the sales....


2016-01-06

2015 MIT Technology Review 全球最智慧 50 公司中的一间德国公司



本文开头的截图是著名科学技术普及杂志 《MIT Technology Review》  选出的 2015 年全球 50 间最智慧公司名单。 名单见本文开头的截图, 更多资料见 MIT TR 网站上的链接

这个名单上的第 41 名 HaCon 是位于德国汉诺威的一间科网工程公司, 我毕业以后第一份工作就是在 HaCon 做系统工程师。 我觉得这间公司的一些文化颇代表德国中小企业的典型性格, 不妨跟大家介绍一下。

HaCon 全称 HaCon Ingenieurgesellschaft mbH, 成立于 1984 年。 三位创始人 Volker Sustrate, Marian Gaidzik 和 Werner Kretschmer 都有工科博士学位, 各自的研究领域是客运, 货运以及铁路物流科学。 三十多年前, 这三位博士生一起创业, 到现在这间企业仍然不改初衷,专营跟物流, 尤其是铁路物流有关的软件以及咨询服务, 在业内做到世界领先地位。 三位创始人已经在 2012 年左右退休, 新一代三位领导人Michael Frankenberg, Werner Sommerfeld, 和 Peter Talke 也全部都是工程师或者数学家出身。

HaCon 目前业务有三大模块 HAFAS, TPS 和 Consulting。 这里可以简单介绍下。


2016-01-05

补 2015 年终音乐: 久石让武道馆吉卜力工作室 25 周年音乐会

2015 年年底忘了在这里发年末音乐帖, 现在补上。

话说去年在网上找久石让的音乐时,偶然在Youtube 上看到这样一个视频。 是 2008 年纪念吉卜力工作室成立 25 周年的音乐会, 在一个叫做武道馆的场地举办, 由久石让亲自指挥, 宫崎骏在场观看。 一眼看到这个视频的长度将近两个小时,而且里面的曲目都是我熟悉的, 以为自己会没有耐心看完。 但是这场音乐会的魔力是我前所未遇的,看了两三个曲目以后我已经被深深催眠, 放下手上的一切一口气看完。 过程中感觉不断有电流通过我的全身, 好几次因为不同的原因泪水不受控制夺眶而出,音乐会结束时沉浸在一种无法言说的荡气回肠与黯然销魂之中。我从小到大林林总总的各种音乐会也算看过不少, 但是这场音乐会是至今为止最最感动我的。  就是下面这个视频。



这场音乐会用到很大编制的管弦乐团, 八百多人的合唱队, 有大人有小孩。 八百多人的和声一出来, 全场有一种庄严肃穆的仪式感。 按说我这种天朝出来的,什么大场面没有见过, 但是人家唱的不是什么进行曲或者政治先行的空洞颂歌。 那些我们熟悉的诸如 《天空之城》 主题歌, 本身唱的就是人性的温暖脆弱和坚强,大自然的阳光与风雨,历史的沧桑。 感觉很动人。 然后那些合唱演员, 一个个穿得整洁朴素, 动作表情自然端庄毫无矫揉做作。 当中有几位独唱演员, 唱得完全声情并茂, 完全没有夸张造作的表演。 当初看 《千与千寻》 时并没有感动落泪, 但是这场音乐会里的那个女歌手, 唱 《千与千寻》 的主题歌把我唱哭了(屏幕下方的英文歌词译文我可以看懂), 宫崎骏自己也在现场泪流满面。  录制影片的导播和各位摄影师也是把表演的恢弘和细腻都传达到了。 日本民族伟大! 总之,喜欢宫崎骏的电影或者久石让的音乐的同学们, 这场音乐会不可错过, 值得从头到尾细细观摩, 请在手边准备好纸巾。 

谢谢阅读, 下次再见。

南德古老大学城 Tübingen 掠影

 

去年圣诞前夕, 我特地留妈妈在德国过圣诞节, 德国天气像仲春那样暖和明媚, 樱花和油菜花都开了。 公公很热情, 带我们到南德小城 Tübingen 蒂宾根散步。

话说蒂宾根是德国乃至中欧最古老的大学城,认真论起历史, 比同在內卡河畔的海德堡更为古老。 只是不知为什么海德堡名气比较大。

蒂宾根老城区依山临河, 城里美丽的桁架建筑错落有致, 窄巷小溪依着山势起起伏伏, 人文景观十分耐看。 蒂宾根大学现今有学生两万多人, 城里年轻人很多, 星罗棋布的酒吧餐厅里平时常常有各种聚会和音乐表演, 总是生机勃勃的。

城里山脚下有一座桥, 这座桥上可以看到內卡河两岸的景观。 每年春夏,蒂宾根老城区的街灯柱子上总是花团锦簇, 河面上常常有观光竹筏列队漂荡, 十分美丽。 桥一边的山坡上遍布建筑。 山顶上的 “河景豪宅” 有许多是用作学生社团的活动基地, 历史上传下来的, 难得历代的学生组织都没有把那些房子卖掉, 直到今天, 大学生们都可以有很好的活动聚会场地。 跟那些学生用房毗邻的私人住宅可是非常昂贵, 每平方米均价在德国也是名列前茅的吧。 有钱人和穷学生和谐共处,是一个很健康文明的社会形态。



2016-01-01

Salman Khan 和他的 Khan Academy

新年第一天, 首先祝大家新年进步!

近几个月参加一个网上教授的 Machine Learning 课程,之中要用到一些线性代数和微积分。 这些知识技巧有在大学里学过,简单的题目怎样解我还记得, 足以应付那门 ML 课, 但自问确实是有些生疏了, 很想趁假期复习下。 早就有听说过 Khan Academy,总算有个缘由体验一下那上面的课程。

跟 Coursera, EdX, NovoEd (以前叫做 Stanford VentureLab, Stanford Online) 等线上教育平台一样, Khan Academy 也是一个线上教育平台。 不同的是, Coursera 等平台的合作对象多是大学, 提供的多为大学或者大学以上程度的课程, 而 Khan Academy 上的课程, 除了一些大学基础课之外, 还有很多课程是面向中小学生。

点开 Khan Academy 主页左上方的 “Subject" 菜单, 大家可以看到数学, 科学, 经济与金融,艺术与人类学,计算机科学, 备考, 以及合作伙伴提供的内容等等。 以数学为例, 这个 Subject 下面, 又根据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以及大学数学作了阶段性的分类, 每个阶段的数学课又根据内容性质作出了更为细致的课程归类, 比如代数I, 代数II, 基础几何,微分, 一元积分, 多元微积分, 线性代数, 概率与统计等等, 方便大家找到某个特定的 topic。 “艺术与人类学” 下面就有历史, 音乐, 艺术史基础, 史前艺术, 古代地中海艺术,中世纪欧洲艺术, 伊斯兰艺术,文艺复兴, 等等等等 topic。  进入某个课程, 就有一个教学内容列表。 那个列表上的教学视频和练习题是按内容深浅组织顺序,保证循序渐进易于接受。 网站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度, 学生离开以后又回来,也能方便地从中断的地方继续学习。 当然可以同时学习不同的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