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30

张奕明: 关于本真演奏

桑按:近日多听 concert music,多读音乐类文章。 张奕明先生写的这篇文章,读了很有共鸣,未经授权,擅自将全文植在网志里,既是方便自己随时随地重读,也是与同好分享张先生的中肯意见与清晰、自然、明快的文笔,绝无商业用途。 原文刊登于三联书店主办的 《爱乐》 杂志 2011 年第 9 期。 假如张先生本人或者 《爱乐》 杂志社有异议, 本桑收信就会立即撤下本文。

《爱乐》 杂志里的文章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且讨论一定的音乐技术, 本桑向认真的乐迷们诚意推荐。 张奕明先生的文笔非常吸引,我好奇 Google 了一下,原来他是职业钢琴家,在美国接受过科班音乐训练,获 Temple 大学音乐专业博士学位。 他致力于推广中国当代作曲家的作品,已经灌录唱片一套,常常在中美各地演出。



这里是更为详细些的张先生简介,有他的不完全论文目录、音乐随笔目录以及演出记录

--------------------------------------

关于本真演奏

 


既然我已在本期的 《我所见到的林乐诗教授》 一文中提到了“巴洛克键盘作品本真演奏” 与 “古典时期键盘作品本真演奏”, 那么,这里就索性展开一下这个话题。

本真演奏的目的是研究作曲家无须记录或无法记录的信息, 将其实现之, 并达到美之境界。 研究实现那些信息好比 “通经”, 达到美之境界好比 “致用”。 通经致用, 两者缺一不可。 否则或将流于咬文嚼字之迂腐学究, 或将流于个人主义。 (涅高兹说, 个性万岁! 打倒个人主义!)

作曲家记录在乐谱上的信息, 以我们目前的记谱系统和习惯, 大概只能够传达大约 80% 的信息。 基本上, 年代越往前, 传达的信息量越少。 原因不外乎两种, 其一, 无须记录; 其二, 无法记录。



先说无须记录的情况。 比如, 根据 Audun Ravnan 的研究, 莫扎特的奏鸣曲中,"f"(强)记号占据所有力度记号的 41%, “p” (弱) 占据了 44%。 我们可以想象, 剩下的 15% 竟会包括诸如 Crescendo (渐强)、 sf (突强)、 ff (很强)、pp (很弱) 等所有的其他力度记号。 我们还知道, 莫扎特几乎不写 piu forte (更强), mf (中强)、 mp (中弱), piu piano (更弱) 等记号。 而 decrescendo (渐弱) 的数量极少, 远远少于 crescendo。

这多半是由于当时的记谱习惯所造成,小半是由于莫扎特的个人习惯所造成, 也就是说, 他可能认为这些演奏者都懂, 无须写明。 考虑到莫扎特短短35年的寿命写了 600 多个编号的作品, 这些我们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同样应该理解,莫扎特几乎不写 mf、mp, 这并不等于说, 我们就不演奏 mf, 或 mp。 当乐谱上出现 f 的时候, 你的选择应该是一个从 mf 到 ff 的 “波段”, 期间可以有波峰, 波底…… 同样, decrescendo 出现的次数远远少于 crescendo, 也并不代表你就不做渐弱了。 如果整首作品都没有写渐弱, 只有渐强, 难道就一个渐强冲到底了不成?

再比如关于踏板的问题。 同样的, 莫扎特、 海顿、 贝多芬只在极为特别的地方写踏板记号。 比如海顿晚期的C大调奏鸣曲 (Hob.50) 的第一乐章, 有两个很特殊的踏板记号, 这是为了英国钢琴的特殊效果写的。 同样, 贝多芬的 “月光” 奏鸣曲要求从头到尾踩着踏板不放, 也是为了追求特殊的音响效果。 可惜,现代钢琴声音过于厚重, 这些效果都难以取得, 必须通过变通以达到近似的效果。 但我想说的是, 贝多芬不写踏板的地方 (他只在1%都不到的特殊情况下才写踏板记号), 不代表你不用踏板。 贝多芬的作品 99% 的地方都不用踏板, 是难以想象的。


再说说无法记录的情况。 读者如果熟悉民歌中的山歌, 特别是那种自由散板式的山歌的话,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如何记谱? 谭盾的组曲 《忆》 中的 《山歌》 一曲是这样做的: 首先, 所有的小节线都是虚线, 第二, 很多地方写了气口, 第三, 所有的装饰音都是写出来的。 这些已经是非常规的做法了。 作曲家竭尽全力想要记录音乐的信息。 然而其实他是做不到的。 他也知道自己做不到。 况且他竭尽全力想要做的, 也未必是完全正确的。 很多即兴的东西不仅无法写, 而且不可以写下来。

如果你从小生活在那个环境, 能听到各种或者迷人、或者不迷人的山歌演唱, 如果这种山歌就流淌在你的血液里, 那么即使你拿到的是一份像巴赫的手稿那样几乎只有音高和时值的乐谱, 你也照样能演唱得有板有眼。 然而如果你没有生活在那个环境里, 哪怕你拿到的乐谱是谭盾的组曲 《忆》中的山歌, 记录得如此独具匠心, 你还是找不到感觉。 比如, 个人认为那些标出的气口就是特别之处, 也是这种类型的山歌的独具魅力之处。 作曲家至多只能标明气口, 至于怎么去 “实现” 它, 并且实现得有艺术魅力, 这还必须演奏者心领神会。

再比如, 也是一个大家一直争论不下的问题: 符点节奏中的短音符到底要多短。 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法国序曲以及 “非典型性” 的法国序曲 (比如贝多芬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的引子) 中, 然而也逐渐出了法国序曲的领域, 扩展到了其他类似的情况。 我们知道在浪漫派之前, 只要不是复节奏 (比如三对二), 短音符的时值一般都可以比乐谱的记录稍短。 比如, 短音符的时值是16分音符, 你可以演奏成32分音符。 那么问题就来了。 既然如此, 作曲家为什么不直接写32分音符? 是他不会写吗? 显然不是。 是他没法写! 32 分音符也是不准确的! 按照我的理解, 准确的定义应该是, 如果短音符的谱面时值是16分音符, 那么它实际演奏时, 你可以演奏 16 分音符, 也可以演奏得更短, 只是不能更长。 至于要短多少? 这个是不能计算的, 要凭感觉。 为什么不能计算? 因为如果可以计算, 作曲家早就算好写出来了。 每次演奏感觉 (听觉) 不同, 这个时值也是变化着的。

“大师,可是您每次演奏,这些短音符的时值都不一样啊?"
“为什么要一样呢?"

所以不要简单模仿唱片, 大师自己每次都演奏得不一样, 又何必刻舟求剑呢?

富特文格勒就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开头说了一些话, 低音的那些持续的、相同音高与相同时值的和弦, 不该演奏得一板一眼。 也就是说按照谱面, 每个音的时值都一样是不好的演奏——应该是一种模糊的意境, 像踩了踏板一样。 贝多芬这样记谱, 因为他只能这样记。 类似的, Malcolm Bilson 也说过, 当四个相同时值的音符出现, 不要演奏成 “啪——啪——啪——啪——”, 因为音乐是活的, 作曲家却只能这样写。 然后他又说, 不要以为这是什么很高级的理论, 儿童初学琴的时候, 这些就可以告诉他们。 不要小看 (哪怕是) 初学者对音乐的直觉。

马慧元: 音乐的理解 · 乐评的本质

桑按:近日多听 concert music,多读音乐类文章。马慧元小姐的这两篇音乐随笔,内容充实且文笔流畅温润,深得我心。未经授权,擅自将全文植在网志里,既是方便自己随时随地重读,也是与同好分享马小姐的意见之中肯与文字之流畅,绝无商业用途。 原文刊登于三联书店主办的 《爱乐》 杂志 2011 年第 9 期, 原题为 《音乐杂谈》。 假如马小姐或者 《爱乐》 杂志社有异议, 本桑收信就会立即撤下本文。

《爱乐》 杂志里的文章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且讨论一定的音乐技术, 本桑向认真的乐迷们诚意推荐。 马慧元小姐右手编程,左手弹琴,第三只手写文章,出版过随笔集若干,我已经买了其中四本,向大家推荐

---------------------------------------------------------------------------



《练耳》 是本老书, 出版于 1974 年。我在图书馆里看中它, 是因为发现里面的曲子都是自己熟悉的, 比如贝多芬 《第七交响曲》、巴赫的 《勃兰登堡协奏曲》 等等,都是爱乐者听腻的大路货。编者的目的,并不一定是为了挑选大家都知道的作品来投人所好,而是用这些有代表性的素材来训练学生的听力。但是我好奇心顿起:看看这些熟悉的东西,到底有多熟?我对它们的理解,还能推动到哪一步?

回家后先翻看莫扎特弦乐五重奏 (K516) —— 其实这部作品我一直感觉不太亲切。书上附着谱子, 我先不看谱听了一遍, 然后看谱听了一遍, 自以为够熟了, 但仍然没有太多的感觉。 然后翻到后面的问题。 这些题目的第一部分, 分成节奏、音高、织体、曲式几组。 有这样的选择题:

  1. 这个音乐的织体是: a. 对位  b. 旋律 + 伴奏  c. 主要是旋律 + 伴奏, 但也有一些对位
  2. 哪些部分从结构上是紧密相连的: a. 第一和第二  b. 第二和第三  c. 第一和第三
  3. 大提琴在这部作品中  a. 主要是贝司  b. 和其他的乐器基本平等地演奏旋律,  c. 主要是贝司,偶尔参与到旋律中
  4. 下面哪种手法是展示主题材料的主要手段: a. 跳音和连奏, b. 在每个主题材料中变换音域,c. 双音

后面还有很多问题, 越来越细, 越来越专业, 从要求读者划分乐句段落, 唱出几条旋律, 到渐渐把人引导到和声分析和练习。 我不得不承认就连其中比较初级的问题都令我一筹莫展,要回头再看 谱子,才能回答,因为很多元素要么忘记了,要么根本没注意,甚至不知道应该注意。后面比较专业的问题,更需要做作业一样的态度。其实我平常还算比较爱看谱的人,但我承认看谱并非万事大吉,因为作曲家的意图并没有在谱子上总结出来,你看到的一堆音符,脉络藏在深处,要有人指点才能昭然若揭―所以总有演奏家表示,我拉某个曲子多少年,至今还总发现新东西。

我不是演奏家,不敢指望永远发现新东西,眼下我只是做个小小的试验,在《练耳》这本书的指引下,我来做一些练习,不会的就再回头去翻谱子,想不出来的就再听听,这个过程对我的听感, 到底会有什么影响?花了四十分钟左右来听和想的时候,突然发现我和它的关系发生了质的改变: 我深深地爱上了它,顺便突然感到可以接受更多的莫扎特室内乐,这一扇大门哗地打开了。我当然也可以放下谱子,放下练习,自在地倾听,放松地或者认真地,不管怎样,它都不会再弃我而去。

当然,这本《练耳》比较专业。其他以普通爱好者为对象的书籍,比如《听音乐》等等,也提供习题,但主要让人辨认乐器、主题、节奏和音乐的大致形态,读者不必读谱,只要听得足够认真,就可以跟上。

据我观察, 西人中的专业人士但凡带领人听音乐, 路数基本近似:总是有条不紊地从知识结构入手,这恐怕也是西人一般的思维定势:分类和量化, 是他们最本能的理解方式, 但凡著书立说或者面对公众, 往往如此, 而多数中国读者恐怕不习惯——听音乐本来是享受, 怎么变成了做习题?我以前建议自己和朋友, 理解古典音乐的最基本途径就是“重复听”, 但不一定要系统地听。 现在我觉得尝试一下反过来,至少可以是一种有趣的探索, 甚至,有方法地听,也许更有效率, 直击要害, 并且立刻带动听觉和意识的联系。 联系一旦生成, 也就是 “自由” 的开始。 而这么一点知识和意识, 会加强想象的指向, 并且激发更多的东西。

据说“喜欢”是不能分析、没有理由的。但在我看来,人和作品的关系本身,就像一个有趣而难测的生命,你可以培育、溺爱或者杀死它,你也可以和它一边角力,一边共同成长——当然,我这里先排除掉作品的价值判断,假定某一部名作,至少是值得我 “试图喜欢” 的。当作品 “形式” 的阻碍,都在熟悉中软化并且和身体同温,它还会那么难以接近吗?

据说真正理解音乐的方式是自己学习乐器。 对此我不反对,但学习乐器往往让人被迫把大量时间用在肌肉训练上,可能导致眼界极窄——更糟糕的是,学会演奏某个作品,还不一定真正地理解它! 正如我上面所说,音符都摆在那里,你一个个看清楚,不等于弄明白背后的关系。当乐器演奏者堆积了海量时间,用 “肌肉记忆” 学会了某部作品,甚至能背谱演奏之后,往往和音乐上真正的吸收仍然有着遥远的距离。所以演奏者甚至指挥家之间的理解水平,也有着天壤之别。

我不怀疑这样的事实: 真正的理解,终归属于身体力行者——练习加分析加思考所引向的深度认知,确实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审美终归指向专家群体之外的人,可另一方面,“审美能力” 这种奢侈之物,却又时时在逃离我们。那么,在外行的不得要领和极少数内行才能抵达的身体力行之间,有没有可行的妥协之途? 在我看来,很多。 一定量的倾听积累当然是基本,当你有了这个基本的积累之后, 如果能够试图从音乐的脉络上去认知——哪怕只针对自己最喜欢和熟悉的作品——也会发现更多的趣味。你甚至因为和它的关系,而看到“自我”的加强——所有你能够理解的东西,都成为你的延伸,你的放大,一个穿越百年历史的作品,跟你携手而互相温暖。

记得有一次我去听一场音乐会,曲目中有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鸣曲——我不由皱皱眉头,这也太熟腻了吧?不过音乐一响起,我就发现,它们并不像我以为的那样熟悉。而再经典的东西,平时也蛰居于遗忘之中。我们用遗忘来消费着音乐,也就需要有人不断地用演奏来生产它们。

而持续倾听和认知我们喜欢的作品,难道不是对它们最好的尊敬吗?




罗森写 《萧伯纳》 一文,评论这位昔日的 “乐评家”, 顺便总结了一下, 乐评通常谁最关心? 他按程度递减来排, 第一是演出者和他们的经纪人, 在字里行间寻找足够好听的话, 放到自己以后的宣传品上——所以我们常常读到, 某某 “被欢呼为本世纪最伟大的演奏家之一”; 第二是去听了音乐会的观众, 他们乐意被专家确认, 昨晚的音乐会是场重要的事件; 第三是没去听的听众,决定参照乐评家的意见,以后买不买某人的票。 我基本总是在这第三类中 (估计多数人跟我一样), 毕竟能听的音乐会不多。 遗憾的是, 我发现自己极少从乐评受益, 顶多是留心了一下陌生的名字, 如果一再出现, 估计是有点重要, 仅此而己。

我最喜欢的乐评杂志是 《International Piano》, 至少是我知道的键盘音乐水平最高的评论, 无论是针对演唱会还是唱片, 能够比较清晰地指向具体的句子处理,而非泛泛而论。 比如一期过刊 (2004 年 11 月号) 标题叫做 “征服纽约” (Conquering New York) 说了几个有点名气的青年演奏家。 一般来说, 纽约首演非同小可, 对演奏家以后的事业影响很大, 比如卢甘斯基 (Nicolai Luganski) 才能很高, 可是得奖十年后才迎来在纽约的首演。 上半场贝多芬的 《热情》 弹得不三不四, 中间的八度显得和前后文毫无关系。 但下半场拉赫玛尼诺夫的 《哀歌》 就非常温暖, 后面的斯克里亚宾更是亮点, 他是不多的真正理解斯克里亚宾的节奏的人之一。

后面说到郎朗。 音乐厅满座, 郎朗从一开始舒曼的 《阿贝格变奏曲》 就清晰地显示了才能, 虽然有点 “过度浪漫”, 但毕竟抓住了听众的注意力。 可是不久, 他的手段就越来越显得廉价, 比如 pianissimo, 第一次用到还显得有趣, 可是如果在同一场演出一再使用,就不聪明了。

这篇文章接下来说, 郎朗种种缺点很明显, 可是他没有动力去改变自己, 因为他就照这样弹下去, 一样能赢来无数合约, 并常常卖光票, 他的成功是钢琴家们不敢想象的。

这篇乐评讲得不错, 估计别的读者和我一样,略有畅快之感。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乐评的意义是什么? 在乐坛上拨乱反正?也许,对郎朗的批评是有意义的,但我从种种乐评中读到的信息是, 钢琴家被驱赶到竞技场, 等着评论家和观众看他们流血。 纽约时报、 华盛顿邮报,外加这个《International Piano》 杂志,讲话当然是很有分量的 (相当多的时候,说得还真不错,尤其是 《钢琴》)。 但种种口舌,无非形成一种针对演奏家的 “话语”, 演奏会看上去更像一场业内考核, 让演奏者和经纪人们去制衡各自的力量, 来维持这个演奏市场。 为了监督活着的演奏家和指挥家?不过专家们评论起当事人已死的老录音, 似乎同样是这个调调——老大师们不用批评监督了吧? 也许更合适的解释是: 活人有市场, 所以一定要激发种种口舌来吸引注意, 故去的大师录音仍然有市场, 也有类似的理由来吸引评论。


2017-09-23

儿子小学里的班长选举

德国联邦大选前夕,儿子就读的小学班级里完成了第一次班长选举。他正念三年级,班里一共 25 名学生,12 个男孩子,13 个女孩子, 大家都是 7 岁或者 8 岁。

这次选举,每位同学都可以报名参选。候选人可以自己制作宣传材料在学校里张贴,而且有机会在全班同学面前演讲,推销自己的政纲。一共有 13 位小朋友报名参选。

我的儿子从幼儿园开始就一直被老师们反映说:胆子太小太害羞,说话声音像蚊子叫,总是请家长帮着教他说话大声点。老公十分维护儿子,总是在老师跟前说,他自己小时候就是这样的,可能是遗传吧。

老公和我都没有想到,儿子这次居然报名参加班长选举。并不喜欢画画的他,还亲手制作了 15 张宣传小海报,分给同学们看。我问他主推政纲是什么,他说:“社会公平”。我又问他,那么你觉得班级里或者学校里有什么不公平的现象呢?为什么是这个政纲?他也说不上来,只说他知道这是社民党的政纲。呃,他学校门口确实有社民党的竞选海报。我还问了别的候选人都是些什么主张,有好几个都是说 “社会公平,团结一致”。 假如后天的大选没有年龄限制,小朋友也可以投票,那么舒尔茨大叔真的有望胜出的 😂。


2017-09-22

[德国大选2017] 一带一路在德国


今年德国联邦大选,登记参选的一共有 42 个政党。 其中不少小党的政纲颇有无厘头的味道,简直可以收入喜剧脚本。本网志三年前就写过 die Partei

这次大选,有个叫做 Bürgerrechtsbewegung Solidarität, 简称 BüSo 的小党,主推政纲是“与俄国和中国结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一个新世界”,在德国社会这是一个新主意。

这个党员人数大概有几百人的小党,其名称勉强译成中文是“公民权力运动团”,简称“民权团”,派生于源自美国的 “拉罗奇青年运动”,建党大概有十几年了。 现任党魁 Helga Zepp-LaRouche 就是美国著名争议人物林登·拉罗奇 (Lyndon Hermyle LaRouche) 的太太。民权团的总部在黑森州的威斯巴登,在柏林也常常活动。

党魁拉罗奇小姐表示,这世界已经被美国的资本家愚弄太久,经济大崩溃迫在眉睫。解救之道在于团结俄国和中国,积极参与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运动,通过维修和新建基础设施来提振世界经济。民权团的官方网页还有俄语版本


[德国大选2017] 各党竞选宣传短片赏析

本次德国大选倒数第三天了。前几天在 YouTube 上看到德国几个主要参选党派的 90 秒竞选短片。要在 90 秒内传达到本党的政纲并且感动人心,其实难度不小。 各党都尽情发挥了创意和智慧,颇见到几部高水准作品,在不少方面都觉得值得学习,所以今天就挑几部简单赏析下。


首先欣赏下党员人数最多、支持率也最高的基督教民主党短片。

梅安稷旁白:

“你想在怎样的德国在世为人呢?不就是那个德国,那里是我们的心之故乡? 不就是那个文明教化之国,每个人的生命都能有所实现?不就是那个机遇之国,每个人都有前所未有的工作机会?不就是那个进取之国,成功面前人们不安于现状,永远面对未来的挑战上下求索?

这个国家在我们手中。我们能为这样的德国作出决定。 为这样一个国家: 她今天就为明日的优质工作未雨绸缪,并对老人和病患悉心照料;为这样一个国家,那里我们共同抵抗仇恨和嫉妒; 为一个团结一致的国家,那里我们坚决捍卫欧洲价值;为一种政策,她尊重并支持家庭; 为一种经济,她为所有人创造富裕安康;为一片故土,那里每个人都自由自在、安全无忧;

你的德国,应该是这样一个国家:那里我们所有人都喜乐安康,生机蓬勃。

为了建设这样一个德国,我愿意在将来的日子里竭尽全力。为此我恳请你们的支持。 ”



这个旁白文案从教育、就业、社会共识、国家安全、家庭支持、弱势群体关怀等等几个具体的议题出发,用具体的形象,肯定了德国目前的成绩,也为国民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愿景。德语原文文辞平白却不失优美,句子偏绵长,节奏舒缓,通篇用 “你” 不用 “您”,由梅安稷的女中音娓娓道来,如老友促膝谈心。中规中矩的文宣,不过分精明又不煽情到滥俗的程度,我个人是很喜欢这样的文风的。

这部短片的画面也涵盖到德国社会各个阶层、各年龄段的国民,中间还插入一些德国的大好河山和现代化的城景,色调柔和,温情脉脉,十分契合文案的基调。取景构图来说,无论是长焦还是中短焦,画面都简洁干净,大光圈浅景深着力渲染镜头中人物自信、坚强、从容、善良的精神面貌。

该片的音乐有一个稳当且舒展绵延的低音部带出温暖的情绪, 间中有晶莹剔透的中高音由钢琴奏出,清新动人。 从影片中段开始,弦乐渐强,旋律清晰、优美、奋进,层层推进带出激情与憧憬。 比较简单易懂的音乐,口味不偏不倚,煽情力道也刚刚够。

梅安稷本人在本片前几个镜头,翠绿色外套出镜,鲜嫩的生命力扑面而来。剪片师傅很有眼光。在片末直白拉票的镜头中,穿一件冷静沉稳的蓝色外套,但又不是华丽的宝蓝或者严肃的深蓝。 她眼中闪烁明亮的光芒,脸面是刚睡醒后精神焕发的状态,全无倦意,令人相信她还可以再在总理的岗位上为德国人民服务好多年。

这所有元素浓缩在短短 90 秒,完美传达了该党中庸稳当、内力绵长的执政风格。

接下来,看一下风格迥异的自由民主党宣传短片。林德纳的旁白有几个词听不清楚,译错请多包涵。


2017-09-18

[德国大选 2017] 关注民生: 护士短缺·辅助养老金


德国民众关心的议题排行。 图片来源: 德国电视一台
各党竞选政纲涉及的议题林林总总,有些议题看起来比较“严重”,但其实跟广大普通德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关系并不是太大,比如武器禁运。两天前在德国电视一台,目前选民认为最重要的议题前三名依次为:教育政策、反恐措施、以及老年保障政策。在媒体上一直比较大声的移民政策反而排在榜单后面。 本篇就聚焦两个网主认为十分值得关注的德国民生问题。

上周一晚上德国一台的 Wahlarena 节目中, 有一位 21 岁的护士向梅安稷(Angela Merkel) 提出,目前德国护士短缺的问题十分严重。 他自己上班时,必须同时照顾 13 位病人。 有的医院里,一位护士甚至要照顾 20 位病人。这对护士和病人双方都是莫大的挑战,这种情况亟待改善。而在德国,护士岗位的人力缺口达到 10 万名。他问梅安稷,有什么对策。 梅安稷说要想办法把护士行业变得更吸引,并且要从欧洲引进医护人才。

这里只想提一句,其实想在德国从事护士行业,不一定要是欧洲人。 据网主在本地华文报刊上看到的信息,除了专业要求之外,再通过一定水平的德语考试就可以申请护士工作了。在医护方面有出色的专业技能, 且热爱这个行业的华人朋友不妨考虑学好德语,过来帮助解决德国的这个燃眉之急。

2017-09-17

2017 全球城市压力测试排行榜

2017 全球城市压力测试排行榜 1 到 10 名。 以上图表可以点击放大。

日前朋友传给我 zipjet 主持调研的 2017 全球城市压力测试排行榜。在被研究的 500 个城市中,斯图加特居然是生活压力最小的城市。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调研的背后金主是不是斯图加特市政府?😂

定睛看了下,zipjet 的主业是帮助人们洗衣服。 它在英国注册,但是好像在德国和法国也经营业务。那个调研呢,还做得有板有眼,列出所有数据来源,而且清楚写明榜单排序所应用的数学模型。他们的算法,用文字简单解释下就是,每个城市考察诸如人口密度,绿地百分比,公交便利度等等 17 个指标。这 17 个指标归入 “城市基建”、“污染”、“经济”、“居民身心健康”四大类。 每个城市在每个指标下都算出一个排序用的得分。然后,该城市在每个大类的得分加权求和,算出综合得分。 最后把所有城市的综合得分标准化,得出最后排序结果。 研究方法详情请看该排行榜的网页

刚好榜单上的第一名,也就是压力最小城市,是我现在的居住地。第三名汉诺威,我曾在那里工作三年,情况也还算熟悉。虽然并不确定这两个城市的生活压力真的是天下最小, 但还是可以说说自己的观察。


2017-09-16

[德国大选 2017] 谁能赢得小众的心?

自民党竞选口号之一: 改变世界的是书包,不是公文包。

德国大选就在下周日。

现在综合各大民意调查结果看,基民盟 (CDU) 对社民党 (SPD) 的赢面比往届要大许多,两大阵营的支持率相差 10% 以上。 假如基民盟真的大比分胜出,很有可能下届政府不需要社民党加入执政大联盟,而找一个或者两个小党就能得到一半以上的议席, 组阁执政。

所以这届选举,看点就在到底哪几个小党能和基民盟一起组阁。而目前,以下几个小党的支持率都在 9% 左右,难分仲伯: 德国选择党(AfD, 以下简称选择党)、自民党 (FDP)、绿党和左党。

近年来迅速崛起的选择党主要以类似 “德国第一” 的民粹口号为招徕;自前东德共产党转型而来的左党主打社会公平。 双方各自有一些坚定的追随者。 比较微妙的是在政治光谱中相对中间的几个党派之争。

近年来,撇去极左极右,各政党在各议题上的立场越来越有重合或者即兴互换的趋势。 基民盟还特别善于审时度势,在各种议题上的方向可以分分钟 U Turn 以顺应民意。这就令其他的主流党派几乎都陷入 “无话题可用” 的困局。

本篇将要聚焦的自民党还是找到了几个话题,令该党在短短四年内从几近亡党的状态起死回生,不仅有望重返联邦议会,甚至大有可能和基民盟一起组阁执政。


2017-09-09

发现张昊辰


我自己并不会弹钢琴,所以对别人的钢琴演奏水平、或者钢琴作品录音的好坏,鉴赏能力极其有限。

但也不是对音乐完全没有概念。 小学时弹过几年民族乐器,对传统民乐作品还算熟悉(这大概解释了我上一篇网志中说的: 一众发烧唱片中, 对易有伍的录音作品情有独钟)。 就自己练过的乐器作品而言,我确实对不同演奏家的技术细节处理有清晰的认识和个人好恶。 中学时参加合唱队,也唱过一些西方名作:比才 《街头少年合唱》、勃拉姆斯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等等。 中学里也有学生管弦乐队。 那时我的视唱听音考试、乐理考试、和作曲考试,成绩都还不错。 近些年也断断续续听些有趣的音乐讲座,Robert Greenberg 的,还有 Craig M. Wright 的,对西方音乐史也算有个大概认识。

但是毕竟不会弹钢琴。 对钢琴界动态不太了解也不太关心, 只是大致知道,中国城市里的小朋友几乎个个都在学钢琴。练钢琴的孩子那么多,出几个优秀的琴童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吧,我曾经这么想。
 
但是,大约一年多以前偶然知道的张昊辰,确实令我大惊小怪, 刮目相看。

媒体特别喜欢造神。张昊辰的神童事迹就不赘述了,好奇的同学请自行搜索。那些造神报道令我有点好奇,于是在网上找他的音乐,看他接受采访或者介绍自己。他温文尔雅的谈吐、人淡如菊的气质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 倒不是他讲话如何出口成章,而是他的用字、句子的表达方式、前言后语之间的逻辑、和语调语速,在在都体现不俗的教养。而教养不是凭空而来,他饱读诗书应该不是编造的。

2017-09-07

有所求·无所怨: 记刘星以及易有伍的音乐



第一次听到刘星的音乐,是 13 岁还是 14 岁,记不确切了。

当时一度头脑发热喜欢参观各种音响器材展示会,对各种名器心向往之。可是很快发现,当时父母的月薪加起来都买不到外国名厂的 1 米线材,对器材的幻想就此终结。但是,由此认识了发烧界不少有名试音唱片。刘星作曲编曲,易有伍录音制作的 《一意孤行》 是其中令我最为念念不忘的一张,从13、4 岁听到三十多岁都完全不觉厌倦,且常听常新,一次又一次从头喜欢。

就说她的音乐本身。

刘星是民族乐器演奏专业出身,但是热爱作曲,又积极借鉴西方当代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手法。所以这张 《一意孤行》 里有比较中国的悠扬旋律线,通过不羁的编曲和演绎,传达出苍茫、旷远、寂静以及内省的意境。 而那些曲子的编曲和演奏,听上去都不是为了专门炫耀编曲或者演奏本身而存在,而是完全配合音乐感觉的传达,不动声色中,把听众暂时带离这个尘世。 在中国,这样的音乐其实为数不多, 这张 1991 年发行录制的 《一意孤行》, 在今天听来都深具实验性。中国的 New Age 音乐界后来也陆续出过一些比较有名的专辑,有些销量还颇不错,但是跟刘星的比起来,始终比较简单。

刘星本人的文字感觉也有点像他的音乐:冷静不羁的叙述下面深带感性,可以见到他的真诚。以下是他自己写的 《一意孤行》 唱片文案 (本文开头链接的视频 《悦谈》 片头出现的音乐就是 《一意孤行》 的曲一 《闲云孤鹤》):

-----------------------------------------------------------------------------
01、闲云孤鹤 
人生所能给你的,是将幻想注满生命。孤独与失落是生命的助长剂,痛苦与快乐是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听不见远处山脉在吼叫,只见眼前闲情逸致处处生。我之悲哀,难说不是人之悲哀。

02、无所不至

有一种无法想象的压抑,你无法也无力逃脱,它让你窒息,让你头脑发木,让你孤独无望地慢慢腐烂下去,直到你失去思维,失去神经,失去区别你和他人不同的任何一点。直到你再也没有力气拿起笔,再也没有一滴血供应你的大脑。如果你相信来世,那就等着吧。

03、孤芳自赏
我不过是对自己说,孤独只是一种感觉,勾勒怎样的嘴脸才能反映心态?只怕连最后的自尊也丧失。

04、虚怀若谷
世事万变皆不变,实则不实,虚则不虚。城府再深,深不过谷。忽闻沁心怡人之山歌,伴着涓涓流水,自远处缓缓而来,有所求,无所怨。

2017-09-05

德国大选问 Google


四年一度的德国联邦大选将在 9 月 24 日举行,不到三周了呢。

是否每个选民都了解本选区的每个候选人?选民们是否也想了解别的选民都在关心哪位候选人,哪些议题?

精通信息处理的 Google 出手帮助德国选民在纷纷扰扰的选举信息中理出头绪,获得洞见,做一个知己知彼,洞察大选信息的聪明选民。

轻松做好出行功课: Google Trips 简介



大约两周前,发现了一个很好用的 App: Google Trips. 试用以后大感惊艳,向大家介绍一下。

安装这个 app 以后,用 Google 账号登入,她就会自动在你的 gmail 邮箱里搜索关于旅行的预订信息, 很聪明地把你某个行程的去程回程以及这个时间段之间的旅馆、名胜处的预订信息组织到一起方便你查看。 而你什么都不用做!!当然前提是你的所有预定邮件都是送到你的这个 gmail 邮箱里的。

在我的手机上打开该 app, 可以看到这样组织好的一次次出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