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9

发现张昊辰


我自己并不会弹钢琴,所以对别人的钢琴演奏水平、或者钢琴作品录音的好坏,鉴赏能力极其有限。

但也不是对音乐完全没有概念。 小学时弹过几年民族乐器,对传统民乐作品还算熟悉(这大概解释了我上一篇网志中说的: 一众发烧唱片中, 对易有伍的录音作品情有独钟)。 就自己练过的乐器作品而言,我确实对不同演奏家的技术细节处理有清晰的认识和个人好恶。 中学时参加合唱队,也唱过一些西方名作:比才 《街头少年合唱》、勃拉姆斯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等等。 中学里也有学生管弦乐队。 那时我的视唱听音考试、乐理考试、和作曲考试,成绩都还不错。 近些年也断断续续听些有趣的音乐讲座,Robert Greenberg 的,还有 Craig M. Wright 的,对西方音乐史也算有个大概认识。

但是毕竟不会弹钢琴。 对钢琴界动态不太了解也不太关心, 只是大致知道,中国城市里的小朋友几乎个个都在学钢琴。练钢琴的孩子那么多,出几个优秀的琴童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吧,我曾经这么想。
 
但是,大约一年多以前偶然知道的张昊辰,确实令我大惊小怪, 刮目相看。

媒体特别喜欢造神。张昊辰的神童事迹就不赘述了,好奇的同学请自行搜索。那些造神报道令我有点好奇,于是在网上找他的音乐,看他接受采访或者介绍自己。他温文尔雅的谈吐、人淡如菊的气质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 倒不是他讲话如何出口成章,而是他的用字、句子的表达方式、前言后语之间的逻辑、和语调语速,在在都体现不俗的教养。而教养不是凭空而来,他饱读诗书应该不是编造的。

被他的教养 impress 到, 我全神贯注看完了 YouTube 上他的 master class 的教学视频,一共 100 多分钟。 当时他 22 岁。 在课上, 他向学生讲解手上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作品的曲式与和声特点,强调对作品整体结构的理性把握,循循善诱讲解触键音色和力度的控制、节奏的控制、音与音之间离散度和明暗对比的控制、以及旋律线起伏形状的控制。 吸引我的不止是他过人的技术、经验与学养 (他讲解时用字非常精准不流于泛泛), 还有他自始至终完全的温柔谦和、一点点的腼腆与讲话不连贯。 他干净的发型和简洁的外套我也很喜欢。他的光芒似来自一块璞玉,完全不刺目不吵闹,可以注视良久,领略流光溢彩缓缓渗满整个空间。 

比如文首链接的课程第一部分,学生弹的是 Prokovief 的 《降B大调第七钢琴奏鸣曲》 第一乐章。 张老师向学生简单描述了这场二战史上最惨烈的战役(斯大林格勒 85 万人口在那场战役过后只剩约 1500 人)。满街都是“不肯后退半步”的守城军民的尸体,左手绵密的低音是老鼠在城里四处流窜。攻城德军的机枪声又不时响起。一幅人间地狱的景象。 张要求学生在弹奏成串三连音的机枪拟声时果断坚决,强调节拍时值一定要够精确。 学生弹了几次他都不太满意,自己示范,真的每个音出来都铿锵果决,而且音色稳如泰山,德军的凶残冷酷仿佛就在眼前。

看完他所有的教学视频,只恨自己小时候学的为什么不是钢琴,否则也好找机会求他教琴。




后来我买了他至今为止灌录的唯一一张唱片。 收录了舒曼、李斯特、雅纳切克、和勃拉姆斯的作品。 几乎每天听一遍,出差在外也从云端 streaming 听。 慢慢可以体会到那些作品之美, 和年轻演奏家指尖非同寻常的敏感细致和掌控力。

至于该张唱片中的曲目,第一组是舒曼 《童年即景》 。曲七 《Träumerei》 大概是整张专辑中最最广为人知的一首。张昊辰这次的演绎情绪饱满又不溢出,的确有德式艺术歌曲矜持克制的艺术品位,比 Youtube 上可以找到的他在以色列的现场演出表现要好许多。

曲九 《竹马骑士》 个人觉得张同学左手的力度有些过头。我自己的儿子刚刚七岁,他小时候在南德乡间骑竹马玩耍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跟张同学手底 《竹马骑士》 的感觉很不一样。 整曲速度很快固然是表现幼童的活泼好动,但幼童毕竟是幼童,真实生活中,就算是一群幼童扮成威风八面的样子,也似乎没有太过雄浑孔武的印象,更多是轻灵天真。听张同学的 《竹马骑士》 我完全出戏。似乎可以处理得轻巧些,符合幼童的体量和神态。

曲十二 《入睡的孩子》 目前为止是整张唱片中的最爱。 “Melting softness" 是之谓也。 完全掉入云絮的感觉。

曲十三 《诗人说话》。 张同学演绎的诗人有点面目模糊。 舒曼当年描绘的是哪位或者哪种诗人我们不得而知。该组音乐写于 1838 年,同年代比较活跃的德语诗人有海涅、冯·艾欣铎、冯·法乐雷、Christian Morgenstein 等等 (本网志都有译介)。 虽然总体上处于一个浪漫主义时代,但是每位诗人的风格还是不同,估计讲起话来也会不同。 张同学觉得哪一位放在那个乐曲里比较好一些呢?

忽然想起德国浪漫主义时期诗人 Gustav Falke 写的 《小小骑士》 (der kleine Ritter),描绘的也是小朋友骑竹马的情景。还真的有点暴力。或许张同学对曲九的理解竟是更贴近作曲家本意的。

这里是本网志对 《小小骑士》 的译介。 

最后的三曲是勃拉姆斯作品第 117 号,三首间奏曲。这组作品是作曲家晚年的抒情“散文”,当时他经历了连串不幸事件,心力交瘁。曲中听得出晚年的凝神思索与沉痛。三首间奏曲的第一首有非常温婉好听的旋律,当然是偏滞重些的。

这张唱片是由瑞典一间精品录音公司 BIS 操刀制作。 该公司虽然没有德国 DG 等大厂那样历史悠久, 但是技术一流, 在 concert 音乐唱片界得奖无数。 录音师 Ingo Petry 录制钢琴作品经验丰富。 这样的制作团队完全与张昊辰的演奏水准和气质相得益彰,是天作之合。 Again,唱片封面上的这件外套非常好看。

张昊辰的这张唱片我买了好几张。送给我中学时的音乐老师,我儿子的钢琴老师,以及其他朋友们。儿子的钢琴老师是东欧人,读起 Janáček 来特别地道的样子。她拿到这张唱片,看了看曲目,说,好的,小朋友们将来也练练《童年即景》。儿子的钢琴课上有一位年纪一样大的同学。这位同学的母亲是职业音乐家,生了七个儿女,七个中有五个是音乐专业,有一个女儿在伦敦某世界著名音乐学院钢琴专业深造,有一个儿子曾经在中国巡演,最小的儿子正和我儿子一起学钢琴。我跟这位音乐家妈妈提起张昊辰的唱片,她竟然跟我说她认识张,数年前她到北京旅游时,在国家大剧院听过张昊辰的演奏会。张在演奏会上弹的 Prokovief,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我一提唱片,她就认出。世界真小。当然要再买一张送给她。

在网上找张的资料,读到他的访谈, 发现他有时造句不是特别流畅,中文的词汇或者句法有一点点恶性西化的倾向。 这可能跟他平时读的文艺理论书籍有关系,那些书中的中文可能小处失调。 下次有机会我会在专门谈中文的篇目中找个具体例子解说下, 同样的意思其实有十分纯正流畅又富有现代感和生命力的中文表达方式。 今天写累了,就此结束。




谢谢阅读, 下次再见。

5 comments:

  1. 您好,我是张昊辰乐迷公众号“辰思者”的小编,您的文章写得很棒,因此想转载此文章到微信公众号上,会署上您的名字,希望可以征得您的同意:))) 静候佳音~

    ReplyDelete
    Replies
    1.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Delete
    2. Hihi Ho 同学你好!谢谢你的夸奖!这篇……其实写得随意又幼稚,还有点自以为是,像是中学生日记。不过既然你喜欢,我也不介意加入张同学的乐迷中,大声发出倾倒的呐喊,哈哈。

      过去几天人在旅途,刚刚才看到你的留言,回覆晚了几天,见谅!巧合的是,今天上午又有听张同学的唱片,是他几年前在比赛时弹奏的 Brahms Op. 24. 我年纪大了,最近越来越喜欢那样的东西,没有太戏剧,却有无穷细节。张同学的 Brahms Op. 24 很入耳。谢谢!

      转载署名用“桑纹锦”好了。谢谢 Ho 同学!

      Delete
    3.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Delete

    4. 尊敬的桑纹锦:实在对不起,我的回复也晚了!看到您的留言,从中看出您那么欣赏并且鼓励新一代的古典音乐家,实在大为感动!您的文章在公众号“辰思者”公布后,很多乐迷都十分赞赏:) 相信张昊辰看了也十分高兴。若是您不介意的话,可以加我的微信Petrouchka_wing, 可以继续向您多多请教:)。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