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8

答网友 Judy Kao: 简谈 Fissler 的 Solea 锅具

Fissler Solea 锅具四件套装, 照片来自 Fissler 官方网页

Judy 您好! 您也喜欢简洁的造型吗? 那我们是同好呢! 我现在最喜欢的服装牌子是 COS,造型从总体上说也是很简洁大方的。

Judy 的问题见这里

我买了 Fissler Solea 的四件套 (就是上面图上的四件),至今用了有三年左右, 不妨在这里分享一下心得。

先从外观说起。

Solea 系列,虽然是有不少弧线, 但是锅具的宽高比例, 锅身和锅把手的大小比例看上去很舒服,那些弧线也比较大气潇洒,气韵流动,颇有点 Zaha Hadid 的弧线风格。 锅身只是不锈钢本身的颜色, 花哨我倒是不觉得。 将她放在桌上,其形体会塑造出一个小小的灵动空间, 有些菜甚至可以放在锅里直接上桌, 比如炖菜炖肉以及汤类什么的, 这锅还是比较有美感的。 锅身表面的哑光和高光处理十分讲究, 有对比有呼应, 这些纹理上的细节令平直的锅身不显得 boring, 又有 sleek 的现代感, 处处体现设计师的匠心。 个人觉得这个系列在视觉上是不令人讨厌的, 我觉得它们很美。 :)


2016-04-27

2016 Eurovision Song Contest 中华大区投票动员

开宗明义, 这里是今年的 ESC 中华大区投票帖网址, 截止日期是 5 月 4 日, 只剩不到 7 天了:

2016 ESC 中华大区投票帖
youtube 上的全部参赛歌曲列表

几年前是在网上偶然看到百度贴吧里的 “欧洲歌唱大赛吧”。 一群十几二十岁的孩子, 在网上看到 Eurovision Song Contest,从此一往情深, 持续关注这个比赛。

他们热爱欧洲文化, 通过这个唱歌比赛了解欧洲社会的方方面面。

每年赛前, 欧洲歌唱大赛的歌迷组织 OGAE 都有投票活动。 这些来自中国的孩子们也积极参与, 希望能让世界听到他们热爱这个比赛的心声。

中华大区人口众多, 但是关注这个兴趣小组的只有 2000 多人。 这群孩子的热情从未因此而冷却。 他们在论坛上勤奋分享有关 ESC 的各种消息, 牵涉到欧洲社会的各个方面。 他们每年都组织这个投票活动, 不辞辛苦手工统计, 再把结果写成英文稿件, 发给欧洲各大 ESC 相关媒体。 他们爱得认真。 许多年以前,参加这个投票的只有寥寥几人。 后来发展到三十多人, 六十多人, 在去年, 投票人数终于超过一百人。 但也还是很少。 所以在这里发帖帮他们动员一下。

ESC 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多维度赛事。 今年两场半决赛分别在 5 月 10 日和 5 月 12 日, 决赛在 5 月 14 日。 三场赛事都在斯德哥尔摩时间 21 点 (北京/台北/香港 时间为次日凌晨 3:00 ) 开始, 欢迎大家收看, 并在百度贴吧的 “欧洲歌唱大赛吧” 参与讨论。

谢谢大家。

2016-04-24

马德里吉光片羽 2016 · 下

马德里吉光片羽 2016 · 上

这次在马德里是来自全球各地的几千人一起开技术会议。 组织者很贴心,请来马德里当地的艺术团体在会议第一天的欢迎晚宴上为大家助兴。

我在晚宴大厅门口遇到一组弗拉明戈 (flamenco) 舞蹈团体, 举起相机刚想给他们拍照,他们很热情,立刻拉住我跟他们合影。 那他们跳舞的时候我当然要为他们多拍几张啦! ( 本文照片全部可以点击放大 )

 






2016-04-19

马德里吉光片羽 2016 · 上

自己的城市里,这几天天气阴沉,下着小雨。

到马德里公干。第一程飞机童话场景般地小巧可爱, 我还没有坐过的:



飞机上听了一会儿西班牙语的教材。不过很快就睡着了。

到了马德里,忽然阳光明媚,高速公路两边春意盎然:



如此艳阳不可错过。 到了旅店,快快办好各种杂务,到老城区去看看。途经马德里城区中当代公寓建筑,立面设计相对简单甚至简陋,居民随心所欲地把分体式空调的制冷器挂在墙面上,有点像中国大城市里的公寓楼。德国的绝大多数建筑都是禁止在外墙安置分体式空调的, 秩序感比西班牙或者意大利的城市要强得多, 但是南欧国家的城市建筑多是令我感到亲切的。

在里约尔广场附近下车。 以下照片全部由一支 35 毫米定焦镜完成, 点击可以放大。


2016-04-17

[斯图加特 21 的前世今生] 第七回: 设想和开工之间的二十五年

 《斯图加特 21 的前世今生》 篇目页

前六回介绍了一些有关斯图加特 21 的地理和城规建设方面的背景,本回开始, 我会讲讲从 1980 年代的意向一直到现在,这个工程本身的反复转折, 她引发的民众运动和当地政治力量的变化。期待这些内容的同学,让你们久等了,谢谢你们在前六回的陪伴。


工程前传

其实早在 1901 年威廉二世时代,就有人提出把斯图加特的港湾式火车站改成岛屿式火车站以增加运力。 因为工程技术和经费上的原因,这个设想没有实现。 1907 年威廉二世决定把原址在今天 Bolzstrasse 的火车站搬到现在的中央火车站的位置。  1965 年有四位建筑师提出 “斯图加特 2000” 的概念,又一次提出把港湾式的中央火车站改成岛屿式, 然后在今天的火车站铁轨位置上开挖一个 2 公里长的人工湖。 本系列第五回 “漫步说玄宗” 里有介绍过,那时斯图加特还处在战后重建阶段,有多项耗费巨大的建设工程在进行中。 财力物力都有限, 市政府没有接受这个建议。

在 1970 年代, 德铁计划建造一条从曼海姆到乌尔姆的高速铁路,想在途经的枢纽大战斯图加特建造一个地下高速火车站。 但是这个计划也是不了了之。

2016-04-10

圣彼得堡的音乐传统 · 下

书接上回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到了 1880 年代,曾经只是业余作曲家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成长为俄国五人强力集团中最具作曲技巧的一员。 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在 1871 年开始的一项工作。 他接受了安东·鲁宾斯坦创建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一个教授作曲和管弦乐编曲的职位。 这个决定当然大大激怒了他在五人集团中的一些同僚。 但是, 不管引起了多大的敌意,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新工作给俄国民族音乐带来了巨大的进步。 为了给学生作出表率, 他终于不得不研习西方已成系统的作曲理论以及技巧。 而他恰恰是在作曲技巧上有很高的天分。 作为老师, 他在五人集团的民族主义议程和传统欧洲音乐建树之间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他的音乐学院教授身份令他更具影响力, 能把五人集团的民族主义思想和声音灌输给经过正统西方音乐理论技巧训练的新一代俄国音乐家。 在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学生中, 包括斯特拉文斯基 (Igor Stravinsky), 普罗科菲耶夫 (Sergei Prokofiev), 和格拉祖诺夫 (Alexander Glazunov)。 而格拉祖诺夫的最杰出弟子就是肖斯塔科维奇 (Dmitri Shostakovich)。


2016-04-09

圣彼得堡的音乐传统 · 中

Mikhail Glinka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书接上回。 真正的俄国雅乐从格林卡 (Milkhail Ivanovich Glinka) 开始。

格林卡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地主家庭。 与他同阶级的年轻人一样, 他从小就接受钢琴和小提琴等项目的音乐训练。 1824 年, 格林卡 20 岁时成为公务员, 在圣彼得堡的道路和通讯部门任职。 他一直漫不经心地玩着音乐, 直到 1834 年, 普希金和果戈里的俄国民族主义文学作品深深感动并启发了他, 他决意认真写作一部俄国主题的俄语歌剧。

曾经在这个网志中写过,对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而言, 没有什么是比她的母语更为根本。 也没有什么比一个地区的语言的音响特性更能塑造当地的音乐形态


圣彼得堡的音乐传统 · 上

今年 Eurovision 总决赛将于 5 月 14 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 今年的全部参赛歌曲我还只听了几首,总体观感可能在决赛周向大家汇报。今年值得注意的是,自从俄国的歌曲 《你是唯一 You Are the Only One》一推出,就一直占据各大 Eurovision 赌盘的第一名,并且是遥遥领先。 好奇之下去看了一下这首歌曲的 MV,果然,这首歌曲从各方面来看都是为 Eurovision 歌曲大赛量身订做。 歌曲有中快强烈的节奏,副歌上口又充满力量,舞台美术不难做出劲爆气氛。歌手 Sergey Lazarev 嗓音外形都不错,到时候还可以请一位俄国超级美女上场助阵。这歌真的很有冠军相。



既然今年俄国赢面那么大,那么 2017 年的 ESC 就很有可能又在俄国举行。俄国在 2008 年赢过一次,2009 年的 ESC 就是在莫斯科举办。假如今年再赢,圣彼得堡因其深厚的音乐传统,可能会是明年 ESC 的主办地。 这篇就来回顾一下圣彼得堡的音乐传统。

从 17 世纪到 18 世纪,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在位期间力行改革,把俄国从中世纪带到当时的欧洲社会,成功地将 17 世纪以前的莫斯科蛮夷转变成为一个欧洲大国。

在彼得大帝推进俄国现代化的种种努力中,包括 1703 年将首都迁往一个崭新的城市。他以自己的守护神 “圣彼得” 命名这个城市,新首都以威尼斯和阿姆斯特丹为样板,城内有美丽的运河。除了作为新的首都,圣彼得堡更是俄国对西方交流的窗口。彼得大帝不惜重金延请外国最好的艺术家,音乐家,和教师在圣彼得堡生活工作。 圣彼得堡自此成为,并且至今都是, 全俄国最最西化的城市。




2016-04-06

也说简体字与繁体字

有在常常阅读我的网志的三五位朋友大概了解,任何事情我都喜欢独立思考,无论如何我都不是一个五毛分子。对于近些时候在网上,尤其是香港用户居多的网站上备受攻击的简体字,我有话要说。

首先,我认为,假如香港人和台湾人更习惯繁体字,对繁体字有很深的感情,就不必在香港或者台湾用政令规定使用简体字。我理解这种感情,正是因为我自己对简体字有着很深的感情,这个下面会说到。语言文字这种跟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牵涉到当地人身份认同的事,采用哪一套形式,应该尊重当地人的感情和习惯为先。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统一文字有其行政效率上的考量,但是今天,个人觉得其实绝大多数华语人士读写简体字是没有问题;也有很多像我这样在简体字环境中长大,但是阅读使用繁体字没有任何问题的人,使用简体字或者繁体字其实应该是对沟通效率没有太大影响,所以不妨让民众自由选择使用哪一套字形。

其次,我很明白很多香港或者台湾民众,是把对于大陆落后政制,以及尚未充分文明开化的社会风气的不认同,投射到简体字上。我是 1980 年代人。很幸运地,我小的时候,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知识界文化界风气最为开放,社会风气也较清明的一个时代。从很小开始,老师们就十分鼓励我们多读课外书,我自己思想从小就很西化,远在我出国留学之前,言论自由以及其他的各种个人尊严和个人权利在我来说是理所当然的普世价值。后来的倒退让我感到痛心疾首,愤怒和绝望我都有过。 但是,我认为,假如有足够的理性,这种政治诉求上的愤怒和绝望,应该跟简体字割裂开来。当然在这一点上,大陆社会如果在各方面可以有大力度和深层次的改良,倒是有助于改变港台人民的敌意。在指出一些人不够理性的同时,大陆人是可以做些什么,令事情变好的。


现在就字论字,陈述个人意见。

2016-04-02

十年

十年前的四月, 老公和我偶然认识。

这样的纪念日我总是总是很在乎的。

我是这样想: 人活到最后, 在这世间值得留恋的, 不外爱与希望。

2016-04-01

纪念 Hans-Dietrich Genscher



这是一个告别的季节。

两周前, 德国自由民主党 FDP 前党魁 Guido Westerwelle 因急性白血病于 54 岁的壮年逝世。 昨天夜里, 当我正在写着 《身边的 Zaha Hadid 》 时, FDP 的镇党之宝汉斯-迪特里希·根舍  Hans-Dietrich Genscher 先生因心搏停止在波恩郊外家中去世, 享年 89 岁。

根舍在 1969 年到 1974 年担任德国联邦内政部长。 1974 年到 1992 年之间, 担任德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 他是德国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外交部长, 辅佐过勃兰特,施密特和科尔三位总理, 德国和中国建交也是在他任上 。 1992 年他卸任以后,就像施密特一样, 从来不曾真正淡出政坛, 一直在 FDP 党内和德国社会上发光发热。 记得去年还是前年, FDP 的新一代党魁林德纳第一次亮相每年 1 月 6 日三圣节党员大会, 根舍以八十多岁高龄, 亲自到斯图加特的大歌剧院为后辈站台。 从电视上看到他年迈但是坚持的样子,很感动。 心想明后年这个时候, 我要到大歌剧院去亲眼瞻仰一下根舍的风采, 谁知再也没有机会。


1990 年两德统一的历史时刻
根舍为人十分低调, 做事却是务实有手段。  1987 年的倒戈施密特,促成了科尔上台。 科尔在八十年代末东欧剧变的历史机遇出现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达成两德统一。 也因手法太过强硬, 引起英国, 法国等邻国和美国的不满。 在科尔背后, 跟当时的东德和戈尔巴乔夫政府讨价还价, 还要事后安抚各大邻国和美国, 根舍是个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 过去四十多年中, 德国外交史上最大的几场风云际会中, 都有根舍的身影出现。 2013 年, 俄国释放 Michail Chodorkowski 到德国看望亲人,背后正是根舍全力斡旋。 施密特和他的去世, 意味着一个大时代正离我们远去。




当年根舍向施密特倒戈以后, 过了一段时间主动上门修复关系。 两人的友谊一直保持到彼此生命结束。 近几年, 他们不会缺席对方的重要公众活动, 也有一起上电视节目做访谈。 这两人的气度胸襟和高风亮节令我动容。

自 1995 年开始, 德国设置根舍奖, 以表彰德国救灾有功人员。 这个奖项以根舍的名字命名, 因为正是他, 在内政部长任上将三十架直升飞机用于国内救灾抢险。

根舍先生为德国的内政外交可说是鞠躬尽瘁, 生命不息, 贡献不止。 在他逝世的时候, 我向根舍先生致以早就应该表达的敬意。 感谢您为世人所做的一切。

祝根舍先生一路走好, 在天堂保佑世界和平, 世人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