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爱好者们对待摄影器材有两种比较极端的态度。一种是不断追求最高端的器材。尤其是镜头。听他们描述试镜照片,常常用一些旁人不知所谓的形容词,运用各种通感,表达对一些镜头技术指标的极度痴迷。这些人首先是器材发烧友,摄影在他们只是其次。另一些人,强调摄影的最高境界是无剑胜有剑,认为只要自身审美水准够高,摄影技术知识够丰富,手底技艺够纯熟,器材什么的无关紧要。给他最最便宜的手机,或者 Nikon D5 加 Nikkor 顶级定焦镜,他都是独孤求败倍感寂寞。
我今天试着用发展的眼光,从多个角度来简单谈谈自己的一点点心得。我虽然业余玩摄影十几年,奈何天资和时间心力都有限,也没太多像样的作品。不当之处欢迎行家不吝赐教。
一个人,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手艺技能都是永远在变。一个摄影爱好者,他的人文素养,手底技能与器材的配合程度,也可以大致归纳为下面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意识和手艺都刚刚起步
这阶段的摄影爱好者还没有看过各个摄影类别和流派的经典作品,没有阅读过许多摄影理论书籍和文艺批评文章,美术、历史、文学、哲学、社会学、平面设计等等方面的知识储备比较欠缺,还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在这个阶段,无论用什么器材,都难以稳定地拍出好作品。在这个阶段,一方面要广泛阅读各类别各流派的优秀摄影作品,学习基本的美术理论和文艺理论,了解一些基本的 “美” 与“不美” 的标准,或者说共识;另一方面,不妨就用你手机上的相机,多多练手,多多模仿经典作品的构图,情境与意识。
这阶段,还不到考虑器材的时候。
假如你能多看多想多动手,这一阶段不会持续很久。摄影入门其实不难的。悟性和记性都好的人,这一阶段可以几周就过。我见过一些十岁不到的孩子,经过一两年的练习就可以拍出很有味道的纪实类照片(拍好这类照片有一定难度,下面会说到)。
第二阶段:审美意识初步养成,拍出的照片与第一阶段相比有质的飞跃
初学写字都讲究横平竖直,摄影也相似。虽然说,在美术/摄影的领域里,艺术家有很大的个人发挥空间。但是最最关键的一些要素,比如画面上点线面的组合、对比、呼应、与层次,画面各部分明暗与色相的组织与处理,等等这些,还是有章可循的。对这些章法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以后,至少在拍摄风景,静物类的照片时,可以比较稳定地拍出较好的照片。这时,就可以开始考虑是否升级器材。
假如你只喜欢拍些风景,城景,花朵,美食这些题材,手机上的相机基本够好。唯有在弱光条件下,可能画质会有很明显的瑕疵,比如噪点太明显影响美感,或者快门太慢手抖导致画面模糊。假如这些画质上的瑕疵打扰到你,不妨买一台感光度表现好的相机。新近推出的相机一般都有惊人的可用 ISO 数值,一般 ISO 6400 就足够了,几乎就是个夜视镜,你的选择会很多。
假如你还喜欢拍拍动态的对象,比如满地乱跑的小孩,宠物,或者是运动会音乐会等等,那就不要多考虑了,一定要买相机。用手机拍动态是一种痛。开机太慢,对焦太慢,快门太慢,什么都太慢。Google 的 Pixel 也不够快。偶尔你会抓到一两张好的,但是一定会错过太多珍贵瞬间。
继续广泛阅读深入思考,你的知识和经验都在增加,入了门以后还在摄影的各个类别中不停探索和试验,观念和兴趣都还在快速变化。你的第一台相机,很难就是最最契合你的兴趣,个性和风格的那一台。在这个阶段,我的主张是,画质什么的可以少计较些,尽量买台比较多才多艺的相机。说具体点就是,不必太过计较相机的感光芯片尺寸是全幅,半幅还是只有一英寸,也不必垂涎顶级定焦镜的表现力。尽量用变焦镜头,这样可以找出自己比较喜欢的焦段到底是什么。相机机身上的控制选项尽量多,这样你可以学习怎样使用各种不同的设定,这也是技能的一部分。尽量买轻巧方便的相机,增加你练习的机会。
第三阶段:兴趣风格基本稳定
经过了第二阶段的诸多探索与练习,和各种理论知识的不断积累、审美意识的不断扩充和提升,慢慢地,你会倾向于常常拍某一个类型的照片,在那个方向上境界不断提升,但是在别的一些类型上,水平进入平台期。不是坏事,人不可能什么都擅长,或者什么都喜欢。你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还要恭喜你。
这时,又可以考虑器材升级。有些器材,什么性能指标都很强,几乎没有短板,无论你是哪一种摄影师,她永远够给力。但是这样的器材会很贵。Nikon D5 加上全套 Nikkor 的顶级定焦镜,少说也要几万欧元了。 我还嫌她太笨重。轻巧一点适合常常带出门的,今年第二季度将会发布的 Sony Alpha 7 III,据说定价在 2500 欧元左右,加一支全幅蔡司镜,也要 4000 多欧元了。假如你预算有限,可以有许多别的聪明选择。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现在的各大相机厂商,感光芯片和图像处理器都很好,你无论买哪一款,物理上的画质都不会有太大不同。不同镜头之间的品质区别却很大。便宜机身配优秀镜头是可取的组合。
但是,选择名贵镜头之前,你得十分明白自己比较喜欢哪个焦段。这样,就可以尽量少买一些镜头。有些摄影类别,几乎是一支定焦镜就够。所以我前面反复强调多读多想多练,多多了解自己的爱好与风格。明白自己要什么和不要什么,可以少花许多冤枉钱。
机身上的各种指标,根据你的兴趣不同,也可以有不同的取舍。喜欢 reactive photography 的同学,不必计较全幅半幅什么的,速度够快才是王道。你要在意的是这些指标:冷启动速度、热启动速度、自动对焦速度、自动追焦速度、每秒连拍帧数(大多数情况下每秒 4 帧就够用了)。
别的类型的摄影,对机身能力的要求就更低一些。最新发布的机身中,选一款相对便宜的就对了。过几年有钱了,再买一款当年最新发布的便宜机身。
镜头不妨老,但是机身一定要够新。为什么呢?感光芯片技术和图像处理算法日新月异,进步很快。新机型之中的便宜机身,画质的物理指标和自动追焦速度有可能好过三年前的顶级机身。你几乎可以赚到十倍的差价。
假如你真的到了这个阶段,基本上你对器材就会有一套比较健全周正的见解。再往后就不必我多说了。
-------------------------------------------------
怎样判断自己处在哪个阶段呢?可以问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
- 你最喜欢拍摄的对象是什么呢? 或者说,你最喜欢的影像类别是什么呢?
- 你最喜欢的摄影师是哪几位?为什么?
- 你最喜欢的摄影作品书籍?为什么?你最喜欢的摄影教材或者理论书籍有哪些?为什么?
挑选器材时要考虑的因素,除了时间维度上的个人水平发展阶段,值得简单一提的还有摄影作品类别这个维度。
美景,鲜花,美食当前,很容易拍出不错的照片。这些题材,对器材和对摄影师的要求都不高,是最简单的摄影对象。晨光中拍蓝天白云下的繁花似锦,手机不比顶级相机差。因为拍出养眼照片太容易,这类作品要脱颖而出却最难,最考验摄影师的创意和艺术修养。
商业广告片(静物或者人像)对布光的要求高过对相机的要求。手机为什么不可以。创意未必要来自摄影师,但是摄影师的技术执行能力必须强。
纪实,或者说新闻摄影,要求摄影师反应极快,美术能力和技术执行能力都要强,器材也要足够快。除此之外,对摄影师的人文素养要求比较高。生活中的人物,场景那么多,什么值得拍?拍的这组照片要表达的是什么?怎样用一组照片讲述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功夫都在摄影外的阅读,思考和写作中。相对来说难度高一些。这类型的优秀作品,比较容易深入人心,甚至能够影响一个时代。这领域的大师很多。日后有机会向大家介绍。
其实,在拍照这件事而言,大多数人对我上面所说的这些是无所谓的。随手抓起任何一部相机,按下快门,留下某个影像,他自己开心就好。假如你有耐心读到这里,已经是深爱摄影,至少也是对摄影由衷感兴趣。对我而言,摄影是与世界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带给我许多的惊奇,乐趣,与满足。谢谢阅读,祝愿你的摄影人生之旅丰盛、从容。
巴塞罗那 el Gotic 一个偶然瞬间,Sony Alpha 7 + Sony Zeiss FE 35mm 1.4 ZA, 2015 |
谢谢阅读,下次再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