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5

再谈慕尼黑枪击事件

昨天的一篇网志的开头,我已经初步谈了一些对上周五慕尼黑枪击事件的看法。 今天看到电视节目上对此的许多讨论, 各界人士大多在说枪支管制, 互联网内容管制, 电子游戏内容管制, 等等等等各种各样管制。 但是我觉得, 大家多少有忽略一点, 就是最新调查结果通报中提到的, 肇事的那位 18 岁少年, 多年来受到歧视与嘲弄, 四年前曾经在学校里被人霸凌, 从此患上恐惧症与抑郁症, 怕见生人。 他的精神疾病, 已经有好几年的治疗史, 去年还因为这个疾病住过院。

没有人是天生的全知全能, 也没有人生下来就是恶魔。 这位开枪杀人的少年, 他自己曾经就是一些社会问题的受害者。 作为一个外国人, 小小年纪就因为身份和背景受到过语言暴力的伤害。 其实很多时候语言暴力比肢体暴力更为伤人。 他受伤以后, 恐怕也很少人给予过足够的关心和心理辅导, 恐怕连他的父母都没有下足工夫去安抚他幼小的心灵, 给予他正确面对这个世界的种种残暴和缺憾的勇气和力量 。  十四岁时遭遇的那次校园霸凌, 恐怕是致命的。 恐怕从此他对这个世界的观感彻底扭曲。 药物或许可以使他暂时平静, 但是他的心或许再也难以感受这个世界上的温暖与美好。 年幼的时候别人漠视他的痛苦,后来他可能也会忽略了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造成的痛苦。 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开枪杀人,以极度错误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自己的 “力量” 的最后一刻, 仍然是在别人的言语侮辱中度过。


我不是在替凶手开脱罪责, 也不是说枪支管制等等这些事情不重要。 枪支管制, 电子游戏内容管制等等固然重要, 但不是关键。 最关键还是要在社会上更加深入广泛地倡导尊重他人, 不因国籍, 种族, 宗教信仰等等原因歧视别人。  最好能像严禁肢体暴力那样严禁语言暴力, 在中小学校里杜绝霸凌现象。 而这些, 光靠法律法规恐怕是不够的, 毕竟警察不可能时时刻刻监听人们都在对别人说些什么, 有没有在言语上欺负别人。 法律法规力不能及之处, 还须靠教育。

知识技能的培养,既使小孩获得谋生能力, 也使小孩获得在社会上被人尊重的能力。 而爱的教育, 除了教育孩子们不要歧视,不要语言暴力之外, 还要教小孩子们热情对待他人, 凡事多多将心比心。 说教其实很无趣, 所以这些爱的教育, 情感教育怎样去做是很重大的课题, 需要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研究, 去推行有效的措施的。 一颗被爱灌溉长大的心灵, 才有可能懂得去爱别人, 爱社会。

国民素质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兴盛的根本所在。 教育不光改变个人命运, 更能左右国家未来。 个人认为政府的各部门中, 最重要的其实是教育部, 全国最有才华的人应该到教育部去服务。

直到今天我还是原则上拥护德国的难民政策, 只是觉得, 难民入境以后的归化照顾, 除了提供温饱之外, 还需追加大量人力物力去帮助新移民们移风易俗, 改变思想, 帮助他们建立对德国价值的认同。 这一点不能掉以轻心, 否则后患无穷。 同时, 媒体上也要时时提醒国民, 保持开放和宽容的重要性。

想起以前译过的一首德语诗歌 《日常奇迹》:

有时, 我感到恐惧。
有时, 我心里有气。
有时, 我勃然大怒。

有时, 我没有朋友。
有时, 我没有信心。
有时, 我没有勇气。

但是有时,
有人忽然过来
问我: “ 来,你,你怎么啦?” 


—— 汉斯·孟慈

原文在这里

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爱护, 不啻是日常生活中治愈心灵创伤, 弥合社会裂缝的奇迹。 我们必须保有让这种奇迹发生的能力。


谢谢阅读, 下次再见。

2 comments:

  1. 說到尾,恐怖主義的存在,同社會本身的問題、社區和政府的支援、種裔之間的tension,以至全球政治的失衡,都有關係。恐怖主義可以來自極左、也可以來自極右(如這次慕尼黑槍擊案),可以是宗教原因,也可以是個人對社會的仇恨,不能只針對一種宗教信徒或一個族裔。「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爱护, 不啻是日常生活中治愈心灵创伤, 弥合社会裂缝的奇迹。 我们必须保有让这种奇迹发生的能力。」你說得很好。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