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飞回中国度暑假。在飞机上看了几部电影,比较喜欢其中一部,下了飞机还念念不忘,在互联网上找她的中文资料。 并不知道那部电影的中文名字,我用的搜索关键字是 “日本电影 an 煎饼 红豆沙”,百度返回的结果完全不知所云,翻了五、六页都跟我看过的电影没有关系。然后翻墙 Google,同样的一组关键字,Google 给我的第一个结果就是豆瓣上《澄沙之味》专页的链接。除此之外,搜索结果第一页上的好几个链接都直接跟这部电影有关。 没错,我找的就是这电影。微软的 Bing 不翻墙就可以使用,同样的关键字,Bing 返回的第五条结果跟这部电影有关,不算太差吧。
这个例子就可以说明 Google 和百度在语义匹配、信息检索技术以及结果排序能力上巨大的差别,这种产品品质的差别导致了用户体验的天壤之别。作为搜索引擎来说,跟 Google 相比,不客气说,百度三流不入。 只可惜因为在中国 Google 服务被封百度一家独大,没有比较就不知优劣,许多祖国人民使用三流搜索产品而不自知。在产品品质上有追求不妥协的国民则必须翻墙以使用 Google。
回国以后参加老友聚会其乐融融,席间拍了很多照片。约会后大家都把照片传到微信群组里,在手机上一张一张看我觉得不太舒服也不太方便,想把珍贵的相聚照片全部下载,上传到我的 Google Photos 做一个相册,方便观看、方便日后寻找、也方便分享。
但是,我手机上的微信 app 竟然不支持点击某张照片后直接分享至别的 app (注:图片之类的文件可以在不同 app 之间传来传去是安卓 API 的一个基本功能,大多数安卓 app 都支持这个功能),要传也只能在微信内不同的聊天窗口内传。实在是太封闭了!腾讯以为人们除了微信就不需要别的 app 了是吗?用什么 app 做什么事应该让用户选择用户作主,请腾讯不要 dictate 也不要蒙蔽大家的眼睛。我不就范,试图从微信上批量保存照片至手机,这功能竟然没有! 不屈不挠的我于是一张一张从微信群里下载照片。更不方便的是,微信只能把照片保存到微信自己指定的文件夹,而不能让用户在下载照片时指定目标文件夹。
就算是一张一张下载照片,繁琐程度也做到了极致。首先点击一张照片的缩略图,然后在弹出的放大图下方有一个“下载原始尺寸大图”的按钮,点击按钮等待载入,载入完毕以后,屏幕立刻弹回聊天窗口。需要再次点击聊天窗中的缩略图才能切换至大图再保存至手机。这样,保存每张照片至少要点击四次,切换三次窗口。而且,原始尺寸的大照片,在两三天以后就会从微信的服务器上自动删除,逼着用户拍照以后立刻下载。中国同胞为什么可以忍受如此恶劣的用户体验?我想,因为市场垄断造成的别无选择是最重大的因素。
诸如照片批量下载,以及指定下载照片时的目标文件夹这些功能,作为微信这样一个软件,应该都是最最基本的功能(feature),技术实现并不十分复杂。没有这些功能,大概是两个原因:一、不 care 做; 二、给用户使用别的 app 制造人为的麻烦,以达到打压别的 app 的目的。如果是第一个原因,是完全无视用户需求用户体验,如此傲慢的软件居然有那么多人用?如果是第二个原因,商业行为可以理解,但是不符合本桑的道德观。软件应该以品质胜出,而不是什么政治手段或者营销手法。国外不少以质取胜,完全靠口碑做大的例子,比如 Slack、Git、Linux 等等。国内的软件或者网站,本桑点名表扬简书和知乎。但微信作为一款聊天或者社交软件来说,真的品质欠奉。国外好的聊天软件,本桑推荐 Google Allo,Google Duo(视频聊天),Google Hangouts,以及 Facebook Messenger。
除了极度弱智的照片浏览和分享功能,从纯技术角度来说,我想数落的微信的恶劣之处还有:安装文件臃肿(代码低效);安装时要求手机上的几乎所有隐私权限 (Google Allo 安装时几乎不要求任何隐私权限);运行时耗费大量系统资源;无法上传图片或者图片上传中断的事情时有发生;常常 crash。至于说国内很流行的微信支付功能,我只能说,可能因为有利可图,所以各大软件厂商都积极开发。在国外移动支付不太流行,倒不是各大软件厂商不做,而是国外的民众对隐私保护比较紧张,比较抗拒使用任何形式的电子支付。就在去年,瑞士的实体现金流通量还创下历史纪录,德国人对现钞的热爱也不遑多让。因为民众普遍抗拒移动支付,所以商家也就没有必要积极设置移动支付终端。
后来我在微信群里抱怨一张一张下载照片实在太辛苦。朋友告诉我说,可以批量选中以后保存至收藏夹。我按她的指点试了下。问题也是很大。首先,那个收藏夹只是微信内部的收藏夹而不是下载至手机,我如果不想一直挂在微信上,就看不到收藏夹里的内容。这个收藏夹对我来说无意义。其次,该收藏夹对照片的呈现既不流畅也不美观,更不用说高级一些的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搜索功能。义愤填膺之下,我在微信群里耐心向大家解释 Google Photos 的用户体验是怎样一种天壤之别,各种方便且开放的功能逐一解释,然后拼命鼓励大家翻墙使用 Google Photos。大家如果有机会到国外旅游,购物计划中最最重要的一项应该是国外的 VPN 服务帐号。
我为什么感到愤怒?因为我觉得亲爱的祖国同胞 deserve 更好的软件。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不纵容腾讯百度之类的公司不思进取或者不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做产品。我写这篇文章已经是给出很具体的建设性意见,如果他们不肯改进,我们大家就要果断杯葛他们的产品,翻墙用更好的。Life is too short for bad software。
除了上面所说的软件,这几天还有遇到一些事情令我常常产生似是而非的感觉。
回到故土当然聚会不断,有些还是大家带着孩子参加。可是,国内的聚会为何总是饭局。儿时伙伴多年不见,见面当然要不停交流互诉衷肠,可是,饭局上总是有人提着酒瓶呼啸来去,动不动大家就要站起来碰杯敬酒。然后,就算饭桌上说几句话,我也觉得有些浮夸空洞,几乎没有什么生活气息。更讨厌不相干的所谓名人乱入。本来都是曾经朝夕相处耳鬓厮磨的亲密伙伴,见面可以说一肚子话,外人在场我说话的欲望都没有了。这样的饭局更是会令跟去的孩子们觉得无聊透顶。
后来几场带孩子去的聚会,饭局我都推掉了,但是我有主动预订了几场聚会:一起玩象棋;一起去海边散步;一起玩乒乓;一起去湖边踏单车;一起弹琴玩乐器;一起游泳玩水。玩好了再一起吃顿便饭。这样孩子们玩得尽兴,大人们也能聊得尽兴。我很期待接下来的几场小聚会。
前几天家里卧室的门把手坏了,爸爸研究了半天没有修好,打电话请修锁师傅换一个。师傅看了我家门把手的照片(照片上也有卧室的门)说,这个颜色的没有了,他带个银色的来吧。我听了大吃一惊,连说不要不要。深棕色的门板配银色的把手?!立时想起在德国打过交道的电工泥水工管道工。德国的朋友装修新房,选择她家的电灯开关、门把手时,那些工人会根据室内的总体色调和家具设计风格给出建议。那位修锁师傅应该可以从照片上看出来,我家在那道门上原先其实没有追求强对比的色调风格,怎么会提议带个银色的门把手来?大概是缺点最基本的美术训练吧。
第二天该师傅来我家现场察看,倒是干净利落,十分钟之内修好了原来那个门把手,还耐心向我们解释技术细节:那个把手是坏在哪里。他人十分和蔼可亲有礼貌,讲话声音也不太大。真的是位优秀的技术工人,就是国内像他那种工人普遍缺些最基本的审美训练,所以国内常常可以看见很奇怪突兀或者经不起推敲的搭配。大家到了德国瑞士那种地方,在建筑内部或者街区等空间环境中常常可以体会到一种莫名的“高级感”,也不是人家的材料有多高级——中国很多地方有的是钱——我想,他们的国民普遍在审美眼光上更老练一点,电工选个墙壁上的电灯开关、泥水工自己选个墙壁涂料颜色也不会出大错太突兀,恐怕也是一个因素。
要改变这点其实不难。就我上面提到的修锁师傅而言,人很聪明又和气,只要有人跟他解释几次,恐怕不难助他窥见门径。美化环境靠大家,我们尽自己的力量教育任何可以教育的人,就可以令这社会一点一点变好变美。
说到房屋,中国近十几年来房价高企,但是民居建筑物的标准和实际的施工质量跟德国的普通民居相比还是有距离。德国对门窗密封度有很高的要求,墙体上也要求有厚厚的隔热层。所以,德国新建民居的墙壁看上去比中国的昂贵新房厚一半不止。个人觉得德国对门窗、对墙体的要求太值得中国借鉴。墙体绝热性能强,确实可以大幅节省用来制热或者制冷的能源,而中国是个能源消耗大国,节能十分重要。而隔音效果好,则令屋里的居民更舒适。
在房屋的维护上,则差距更大。德国的餐厅、旅馆、办公室等等公共场所,保洁相对更认真一些。擦水槽拖地板一般都用一些清洁剂,这样脏物去除得更彻底。而且餐厅之类的地方是天天收工之前必擦,斯图加特的地铁车厢一天清洁两次。中国的公共场所也不是不擦,就是很多清洁工擦得不认真,工作品质跟德国标准尚有一些距离。不认真清洁的后果,就是房屋等公共设施很快就显得老旧。积垢太多令人不适,或者又要重新装修浪费钱财。德国的发达地区,建筑物外部几乎每年都要粉刷,很多七十年代造的普通公寓民居,外面看起来还像新的一样。而中国许多民居小区,建筑物立面除灰粉刷这类工作基本不做,好好的新建小区,五六年工夫看上去就有破败感觉。建筑物和其它各种工业工艺上的跑冒漏滴我们要在各个环节上尽力杜绝,对每一滴泄漏的水和墙上每个不绝热的缝隙都不能放过,但是,每年粉刷建筑物外墙的钱最好不要省。美化环境,令小区外部空间赏心悦目,有时花少少的钱就能做到。出名吝啬抠门的德国人,有条件的地方都每年刷墙,我们真的可以学习下。
祖国近年发展是很快的,我也一直为此感到自豪,在外国也一直乐于被人认作中国人。但是,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有忽略了、或者还没有开始注意品质和细节。我们要尽快终结粗放型发展的时代,从现在开始就要对诸如门把手的颜色、房屋门窗和墙体的密封绝热性能、民居外墙的灰尘黑渍等等细节斤斤计较。从每一件小事开始,尽各自所能杜绝所有的似是而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