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6

终极德国榜样 (上)

2012 年 3 月,德国最大的民意研究机构 Forsa 进行了一个主题为 “您心目中的德国国民榜样” 的问卷调查。 榜样候选人名单上有 12 位还在世的德国名人。 收到的 1003 份有效答复显示如下结果:

第 12 名: Christian Wulff (上一任总统), 6%
第 11 名: MartinWinterkorn (大众汽车老板), 16%
第 10 名: Thomas Gottschalk (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 37%
并列第 8 名: Frank-Walter Steinmeier (SPD 党主席), 38%
并列第 8 名: Ursula von der Leyen (现任劳工部长, CDU),38%
第 7 名: Marcel Reich-Ranicki (文学评论家。上个月刚刚过身。普遍被认为是德国文学教皇) 42%
第 6 名: Margot Käßmann (新教神学家), 44%
第 5 名: Jogi Löw (德国国家足球队教练), 48%
第 4 名: Joachim Gauck (现任总统), 50%
第 3 名: Angela Merkel (现任总理), 59%
第 2 名: Günther Jauch (电视节目主持人,多主持政治类的谈话节目), 64%

榜单上得到最多认同的那位,得票率高达 76%。 领先于第二名十多个百分点,更是越过现任总理 Merkel 近 20 个百分点。 前年某天看电视时,ARD 有提到,另一个民意调查中,有将近 80% 的参与者认为他是当今最佳德国总理人选, 他应该再度出来做总理。 这位德国人心目中的终极榜样, 就是这篇网志要介绍的德国前总理海慕德·施密特 (Helmut Schmidt)。






引:中国人眼中的施密特

我自己第一次注意到施密特是在 2008 年。临近北京奥运会时,德国主要媒体不知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对中国大肆进行十分刻薄恶毒的口诛笔伐。每天眼见耳闻,地铁站里等车的时候都常见妖魔化中国的报道,各种恶意中伤我避无可避。作为一个中国人,那段时间我真的十分受伤。众多用居高临下的口吻诋毁中国的声音里,有一次偶然在电视谈话节目中看到一位耄耋阿公,总是帮中国说几句公道话,还说德国人自我感觉不可太好,他们有什么资格教训中国。当时他最最 impress 我的是他的说话风格:一针见血,言简意赅,一开始就有一个清晰的观点给你,用词准确精到,从来不绕来绕去捣浆糊或者玩外交辞令。如果他的某个观点后面有什么需要展开,他会即兴引用许多的数据和事实,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起承转合如水银泻地,绵密,流畅,无比清晰,没有废话。跟现时德国大多数政客的讲话风格截然不同。如果没有画面,我难以想象回答问题这样思维敏捷,语言表达又精炼有型的是一位坐在轮椅上,听人提问要靠助听器的九旬老者。

受伤的心灵得到阿公的抚慰,我当即找到他写的 ”Nachbar China"(邻居中国), 一口气读完还多买了几本带回中国给长辈作礼物。 那本书里的许多细节我已经记不真切, 写这篇网志之前也没有重读。 简单说,1975 年他第一次访问中国, 有两次见到毛泽东。 当时毛的健康状况已经很差,但是他对世界局势的清醒认识令施密特印象深刻。

他有多次会晤过邓小平,一直对邓推行的改革开放的成就钦佩有加。邓小平也是不停抽烟的人,这令施密特第一次见邓就感到亲切。

1990 年,他是六四以后西方国家第一个到中国访问的政要高层。 他在书里说,他对这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国民有感情, 事情发生以后他十分痛心, 太想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看看, 当年他是抱着深切的同情, 想了解的愿望和帮助改善的目的来中国的。 直到今天,施密特当年带来的温暖和真心真意的关怀在世界政要中都比较少见: 还是来纯粹做生意或者道德教训以迎合自己国内民意的居多——说实话有谁真的在乎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条件和情感忧喜,我却相信施密特是真心在乎过。) 

90 年到了中国以后, 他会晤了方方面面的人: 从官员到学生, 从普通市民到外国驻北京工作人员, 听取了多方的叙述,得出自己的印象和判断。 他的那次访华,事实上是西方世界六四以后对北京的破冰之旅。 之后各种对话, 交流逐渐恢复或者开启。


施密特在那本书的叙述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 他对别的国家, 别的文化/文明那种孩童般的好奇和不带成见的开放态度,以及尽努力去了解对方的诚意。 对象是不是中国已经不太重要, 他的这种态度和博闻广知令我着迷。 后来常常看见德国人说, 施密特具有真正的国际眼光和不受地域或者党派限制的胸襟, 是一个真正的世界公民。这一点在下面还有进一步介绍。


内政外交,承先启后

施密特大学里攻读的是经济学和政治学。从政一开始,40 年代末50年代初,他在汉堡地方政府参与过制定经济政策。从政早期,他就心系欧洲。当时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 的议员不是选举产生,1958 年 2 月开始他就在那里参与事务,直到 1961 年 11 月他在汉堡升作内务部长,分身乏术为止。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他在维利·勃兰特(Willy Brandt, 就是 1970 年在华沙犹太区起义纪念碑前当众下跪的那位西德总理)内阁先后做过国防部长,经济部长和财长。

1974 年勃兰特因双重丑闻辞职下台。 施密特临危受命,做上西德总理。 他登台前后, 世界正经历严重经济衰退。 美国乱印钞票, 石油输出国联手提高油价以示抗议。 德国本身没有多少能源,当时对石油进口的依赖比其他国家更严重。 高企的油价沉重打击了复兴中的德国经济。 施密特内阁在石油危机中成功巩固了战后德国经济奇迹的成果。后世普遍认为,70 年代的石油危机中西德的国民经济表现比别的工业国家要好。尽管现在是天天有人喊欧债危机,但是,就对德国国民日常生活的影响而言,当今欧债危机的烈度根本不能同当时的石油危机相比。今天无论如何都没有当年物质匮乏饥寒交迫的情况发生。不能不说默克尔的日子比当年施密特好过很多。

经济上,施密特早期信奉凯恩斯主义,实行了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扩张政策。德国社会经过战后近三十年重建,高福利政策在勃兰特任上开始大幅实施,到施密特时代几乎达到顶峰。 后来认识到德国老龄化问题严重, 高福利将难以为继, 于是坚定鼓励并奉行减少福利, 给企业更大用工和制定工资的自主权以刺激就业, 维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这与他 SPD 党内左派的主张完全相左。 后来施罗德 (Gerhard Schröder) 的 Agenda 2010, 大部分内容其实早在 30 年前施密特时代就已由他的经济部长提出。 只不过当时施密特政治上内外交困(本文后面会提到), 没有办法像后来的施罗德那样真正推行而已。 话说那个 Agenda 2010,尽管推出的时候受尽责难,施罗德并为此在 2005 年输掉选战, 却实在是为德国今天的经济繁荣奠定了政策基础,使德国经济在欧洲金融危机里有了腾挪余地。 这一点就连别的政党包括 CDU 都开始承认。 所以说, SPD 在选战中说默克尔偷走了 SPD 的改革果实,倒不是完全冤枉 CDU。 财金政策上, 施密特坚持以稳定货币和压低通胀为第一要务,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直到今天仍然在各种媒体上发声强调。他奉行并不遗余力地推行的这个原则,仍被他财金界的追随者在欧洲央行和德国联邦银行忠实地全力执行,已经成了德国传统。1982 年他被逼下台的时候,有一件事没来得及在任上完成, 令他深感遗憾。这件事就是,推出欧洲统一货币,也就是后来的欧元。没错,欧元的概念,就是法国的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 (Valéry Giscard d'Estaing) 和施密特最先酝酿提出。

可能是因为经历过深重的石油危机,施密特认识到,德国这样一个严重依赖能源进口的工业国家,首先能源上不能只靠石油,其次很多问题自己无法解决,必须依靠外交上的合纵联横。

内政上,他是民用核能设施的坚定倡导者。他的核电发展愿景,尽管在德国大众中未必十分popular,但有被他的后任以各种核电支持政策来实现。一直到 2011 年日本福岛出事,德国反核势力借机炒作,默克尔被迫发出废核令为止。(题外:其实核聚变还是有前途啦。也许几十年后,德国人又要说,施老人家是对的……)。


(从右到左:德斯坦和施密特,1978 年 G7 峰会,波恩)

外交上,从德国核心利益出发,施密特不遗余力地推进欧洲一体化。总理任上,他是 Conference for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即后来的欧安组织 OSCE, 是世界目前唯一包括所有欧洲国家的维安机构)最初签署人之一。法国的德斯坦和施密特两人发起创办的许多泛欧/世界性组织或者对话机制,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今天国际政治的格局。当今的 G8 峰会(world economic summits)最初就是由他们两人发起,于 1975 年首次召开。他们两人也都是欧洲货币联盟(EMU) 和欧洲中央银行(ECB) 的创始或者倡导人。因最近的欧债危机不停被人说起的欧洲银行业联盟,构想和设计也有施密特的份。默克尔说起拯救欧元,翻来覆去就是一句话:"Scheitert der Euro, scheitert Europa. (假如欧元失败, 欧洲就会分崩离析。)"  还是施密特老人家要 articulate 得多,有在各种媒体上从当今世界经济形势出发,解释为什么保住欧元符合德国根本利益。

施密特坚定反对土耳其加入欧盟。认为这样会严重影响欧盟的统一行动力,严重不利于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上的战略地位。美国和英国是乐于见到土耳其入欧盟的,但是他们两国没安什么好心。这个主张直到今天都在指导着默克尔在对土议题上的实际行动。

军事上施密特坚定奉行对别国不干预不扩张的政策。直到最近,他出镜的时候都会反复强调,德国人不可以忘记在二战中屠杀了几百万邻国人。德国的邻居不会忘记这件事。作为德国人,在外交上最最忌讳的事就是令邻国感到德国想要称霸欧洲。事实也确实如施密特所说。德国战后一代可以忘记那场战争,但是人家不会忘记。都不必提国际军事行动,单是德国要求希腊奉行紧缩经济政策,已经令希腊民众当街贴出默克尔身着纳粹军服的漫画。我认为可见的将来,德国不会谋求欧洲称霸,更不会在军事上积极行动。


博闻广识,好学敏求


施密特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强烈求知欲和表达欲。 他自己在上大学前参军 5 年, 深感那 5 年里在学习上蹉跎岁月, 对自己不通法语至今耿耿于怀。1969 年他在勃兰特内阁中做国防部长。一上任就在汉堡和慕尼黑开办了联邦军大学,制度化推行军人的学习计划,以充实西德军官的文化知识。

本文引言里我有说到他的语言十分有料有趣。若是没有平时大量阅读,大量表达作积累,这没有可能做到。他喜欢与各个领域的专家谈话以吸收知​​识,到外国访问时也喜欢深入了解当地的政情文化和民俗。做总理的时候,每次去外国公干以后,他都会写详尽深入的旅行报告,觉得至少他的外交部长应该看看。这个恐怕在全世界的政要中都是绝无仅有。

在亚马逊德国站找施密特的著述,昨天的搜索结果是 258 本书,其中颇有一部分是 best seller。 目前我只看过其中两本。在他的 “Außer Dienst: Eine Bilanz” 中,他有说:


想参政的人,先应该学一门专业或者手艺,并且熟练掌握它,以便任何时候都可以退出政治,只有这样他才能保证自己的独立性。 他要熟记、消化基本法的第 20 条,并且在日常中实行贯彻。 他至少应该了解法国大革命以来的德国历史, 同时还要了解我们重要邻国的历史, 此外还有欧洲的民族融合史。 最后一点, 那就是最迟在他当选为议员后, 务必要钻研一个专业领域,使自己在此领域的判断力达到完全专业的水准。

不知有多少在位的德国政客可以做到这些。 德国民众确是有理由想念施密特。

他现在九十多岁,仍然担任 Zeit 周报的发行人,每天工作 8 小时,主要就是读书看报写文章,约见专家谈话。 他也还在电视节目中做访谈。 有一部系列谈话正在筹划中。 预计今年会制作播出。


侠骨悲情,厚德载物

施密特在政府做事的时候,经历各种各样危机。

有一年汉堡发大水,几十万人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他当时在汉堡做内务部长,未经授权就调动军队参与救灾。 当时离二战结束不过十几年,擅自用兵是件十分敏感的事情。未经授权就调动军队是违宪无异于政治自杀。为了救人他也不管了。 这件事至今仍有汉堡人不断提起。事后没有人控告他,宪法也作出相应修正,规定在灾害情况下可以调动军队。

他在总理任上的危机,绝对不止全世界经济衰退油价高企这一桩。70 年代德国有个恐怖组织红色旅十分活跃,不时做劫机,扣押人质之类的事情,要挟政府放他们的人。 施密特不愿意向红色旅妥协,认为这样会鼓励恐怖分子继续作案,会有更多国民的生命受到威胁。有一位被劫人士的家属救人心切,启动法律程序要求施密特向恐怖分子交换。施密特度过许多个不眠之夜。 他一边组织营救, 一边清楚明白告诉人家,交换没有可能。 如果出事,他立刻辞职。 这是怎样的豪赌?拿自己的政治生命做赌注。 他跟随良知,做出艰难选择,明知没什么把握也赌了。




施密特是德国历史上至今为止唯一一位遭到弹劾而被迫下台的总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还要从当时的美苏冷战背景讲起。70 年代美苏冷战正酣,大搞军备竞赛。 苏联在西德周边部署了大量中程导弹,随时可以飞到波恩斩首西德政府。 1979 年美国人就提议西德签署所谓 NATO Double-Track Decision。 简单说,就是假如四年内苏联不撤导弹的话,美国将在西德境内部署装有核弹头的中程导弹以打击苏联。当时西德国内反核反美情绪高涨。 一听说施密特答应美国人在自己家里安装核弹,民情立时沸腾。 波恩有数次几万人的游行,抗议施密特签署了这个协议。 在野的反对党 CDU 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攻击施密特的机会。 这是外患。 SPD 党内的巨大意见分歧更令施密特分外难做。 当时施密特已经意识到经济上的高福利政策从长远来看难以为继。他要开始削减福利,进行经济改革。而偏偏 SPD 党魁勃兰特十分反对他的主张,认为高福利政策是 SPD 的立党之本,党内不给施密特任何支持。 这是内忧。 当时跟 SPD 合作的小党 FDP (德国自由民主党) 看见经济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大,有向 CDU 暗送秋波。 其实施密特内心是认同 FDP 的改革主张的,只是党魁勃兰特那里绝对通不过。 而他,一直都是把勃兰特和根舍(Hans-Dietrich Genscher, 当时的 FDP 党魁,施密特内阁中的副总理和外长)当成是朋友的。 现在几乎是面临双重背叛。1981 年,内阁中的四位 FDP 部长齐齐辞职。 施密特又不得不担起外长的职责。 内政外交的重重压力加上巨大的内心情感煎熬, 施密特的健康严重受损。 1981 年 10 月,他不得不安上心脏起搏器。 他有几次突然昏倒,送进医院醒来以后又短暂失忆,记不得最近几天见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这一切当时都被严格保密。 稍有好转,他立刻收拾整齐,出门见人。 1982 年 10 月 1 日, 由根舍和科尔联手操作部署,针对施密特的建设性不信任动议得到通过。 施密特的 8 年总理生涯至此结束。



(照片:1982 10 月 1 日,针对施密特的弹劾动议通过以后的一刻)




(未完待续)


------------------------------------------------

说实话我也没有想到这篇网志会那么长。。。。。先到这里,下周写第二部分。图片和视频也等到下周周末再一起挑选加插吧。

谢谢阅读,文中资料若有错误,欢迎指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