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7

[友情转载] 初遇慕尼黑 · 两篇

桑引: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 以下正文 --------------------------------------

也许是因为明天就要离开,也许或是其他。不舍这个夜晚,尚无睡意。

慕尼黑是个太有魅力的城市。古老的建筑保护或修缮的相当完好,新的建筑也在这浓郁的旧世纪风格中非常的自我克制遵循着历史的惯性。之所以称之为旧世纪,主要还是我对这些建筑没有任何的学识,不敢冒昧的冠以“中世纪”、“哥特”、“巴洛克”等经常听到但不明觉厉的词汇。

恰逢这里的冬季。

某天醒来,窗外的屋顶已经披了层白雪。想象这么一副画面:地面交织着铁轨,上面行驶而过蓝色的电车,电线很干净利落的挂在铁轨的上方;路边是连片的各色高墙,黄色为主,大概六层,很均匀的窗格嵌入其间。玻璃好干净,偶尔透出里面暖黄的灯光。屋顶是瓦片式的两个斜坡,本是红色, 那时只剩红边,虽是被白雪覆盖,却像批上了温暖的绒毯。

这里的天气没有中国东南的湿冷。风不大,但也不是好脾气。走着走着,会突然瓢泼大雨,也忽而雪,大颗的。好在密度不高,打在路人黑色灰黄为主的衣服上,黑色,反而成了天赐的碎花,可以用手轻轻拾起。当然也会突然阳光明媚,蓝天白云,映衬着发黄的落叶,大都洒落在道路两边,又是一种毯子,又是一种色彩。

住在这个城市的人啊,看起来就让人觉得幸福。让那些莫名的幸福指数见鬼去吧,他们的身影和笑容,可以融化旅人的疲惫。很自然的让自己享受其中。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城市对吸烟的开放,颠覆自己对西方国家的认知。室内一定是禁止的,路上却有边走边吸的男的女的。各类商店的门口,也很容易看到烟头。中心城区人行道间或是公交车站的垃圾桶已经不少,上面一般都会有灭烟头的圆环台面。广场上可以看到坐地的乞丐,也有在闹市路边找路人行乞的。不过很好打发,摇摇头或是摆摆手,那人便会若无其事的离去。



不一样的城市,不一样的细节,看到很多,但也不算深刻。总是匆匆走在路上,可能美妙的建筑又是太多,都没有好好静下心来特别拍到些什么。更没有找些城市相关的书籍阅读。想起两年前买的那本书《伊斯坦布尔——一个城市的回忆》,应该回去,留点时间去看完。

下一次,再来吧。带上些文化,带上些历史,陪着家人,坐在广场边的台阶上,听广场的钟声,看日落。

///////////////////////////////////////////////////////////////////////////////////////////////////////

走过最长的路,是涵哥的套路。走过最深的路,正如我今日所经之路。

一大早又是风雨夹雪。自萨尔茨堡城区驱车前往哈尔斯塔特小镇。这也是小镇所依附的湖泊的名字。从地理上看,应是阿尔卑斯山脉北麓区域最深的湖。湖泊为南北向,细长又不失宽度。小镇恰恰又在湖的南岸西隅,距离这个奥地利的第四大城市80公里的路程。沿路蜿蜒曲折,不知此处何时下起的雪,两侧平地或斜坡早已是大片白雪覆盖。盘山的路,正面便时而有清晰的雪山扑面而来,期间会穿过一些村庄小镇 。房屋一如此行总是淡淡的色彩 ,山坡下的较为稀疏,衬着白雪却也别致醒目。而平地里,会有些聚集 ,商店餐馆往一个路口堆叠。虽是白天也亮灯,又是明亮的暖黄。也自然会有广告标牌,展示着它们主人喜欢的色彩。在白雪中,组成各式的奶油蛋糕,中间裱着鲜艳的花,还有诱人的缤纷水果。这一最深的路,平凡却不失震撼。

小镇一面靠山一面临湖。山上会有瀑布,估计是源于积雪的融化。几近垂直,在黑石的夹缝间倾泻,穿过小镇的水沟,流入斯塔特湖,晶莹剔透, 就像给冬季小镇围上了围巾,一端却又被风吹的飘了起来。湖泊上有白天鹅,也有灰鸭子,看到游人不但不走,反而游了过来了,也许是在用他们的方式向人们赞美着小镇。教堂和广场一直是这里很多地区的标准景观。小镇的教堂,规模不比大城市,塔尖和时钟却永远都是那么醒目。广场中会有一些长椅 围成一圈。想想要是天晴,坐着年轻的父母,来回拉着双人推车;坐着银发的老人,一手搭着老伴一手拿着热狗;坐着美丽的姑娘,对着手机面面俱到的自拍。生活中的美丽细节总是能融合成最美的风景。小镇的路很少有车,当地人即使开车路过,总是静静的跟在游人后面,不按喇叭,耐心等在游人像绿叶般绽开,它便如嫩牙柔软的生出。

选了一条与来时不同的路返回。同样的水彩,描绘出不同的画卷。有些雪坡大概是滑雪之处,可惜未见其事。也有一整个绿色足球场,一边是路,三面用铁丝网隔着雪地。室外的,却就这四方没有积雪,也是奇怪。最深的路,充满好奇。对于我,希望用更多的路去解答。


----------------------------------------- 以上正文 --------------------------------------


作者是本桑的高中三年级理科班的同窗。他去年第一次到慕尼黑公干,工余写了上面这两篇文章,发给我看。巧合的是,我自己最近正在慕尼黑公干。下班后在旅馆读着昔日同窗的细腻心思和美丽文字,确实完全“融化旅人的疲惫”,一种莫名的幸福感在旅馆暖黄的灯光中弥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