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wish we could change the past, but we cannot. But we can change the future and we must. We must do so to make our world a better place, a more humane place.
今天是 Aaron Swartz 逝世两周年纪念日。元旦放假的时候看完了下面这部纪录片,今天的文章纪念这个小孩。 我觉得,这部影片的标题 “互联网之子” 还不足以彰显 Aaron 遗产的真正意义,好像他仅仅是个技术很强的大 geek 而已。 不,这个 1986 年出生的小孩 Aaron 是当之无愧的当代的自由文明之子,他短短的一生,在众多不同的领域里,做了许多人几辈子都做不了的事。
Aaron 出生在美国芝加哥的一个犹太家庭。 他智力天分过人,从纪录片里他蹒跚学步时就爱自己阅读故事书的家庭录像来看, 是个真正的神童。 幼年的他就学会了如何学习, 对任何知识都充满好奇心和兴趣。 遇到任何问题, 都会积极主动去寻求答案。 他从小就厌恶学校里刻板的教育方式, 认为许多知识可以自己从书中或者别的地方获得, 他讨厌别人灌输给他既定的观点, 喜欢自己研究并作出判断。 假如他的天分仅仅是这些,那他就跟许多别的 “天才儿童” 没有太大区别。 但是 Aaron 不一样。 幼小的 Aaron, 无论从书上读到什么,从外面听来什么, 他都会兴致勃勃地给人讲解跟人分享,从小就好为人师而且他的表达极为清晰流利。 而许多别的电脑大 geek,生性内向沉默寡言。 或者,他们之中有的也并不是不爱跟人打交道, 但是讲话能力极为有限, 旁人听着是颠三倒四, 不知他们在说些什么。 德国海盗党里好些党员就是这样。 如此口齿不清, 他们在竞选中的不成气候也真是没有办法。 Aaron 的性格和能力,在电脑 geek 中算是罕见的。
Aaron 从小就知道他要做什么。 每做一件事情,基本上是不做到就不罢休。 他两三岁的时候,父亲向他介绍了计算机,从此 Aaron 在计算机和互联网世界里的探索和创造就一发不可收拾。 他的弟弟在片中说,年幼时,他自己有时觉得无所事事,不知做什么好, 但是 Aaron 脑里永远有无穷无尽的想法, Aaron 停不下来。 Aaron 认为编程似乎是一种魔力, 有了计算机的帮助,人们可以做成许多艰巨而美妙的事情。 他最早是用 Basic 语言编制基于文字故事的电子游戏。 1998 年, 他编写了一个叫做 “The Information Network” 的网站, 宗旨和功能都类似今天的 Wikipedia, 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库。 从一开始,这个网站就是完全开放的, 欢迎任何人编撰和修改条目。 这件事, 是 12 岁大的 Aaron 一个人在他自己的房间里做成, 比 Wikipedia 的诞生还早了两年。 当时他的老师认为这很荒唐, 百科全书理所当然应该由权威和专家来编写, 但是 Aaron 坚持知识属于全人类, 每个人都可以为人类的知识库作出贡献。 就是因为这个 wikipedia 一样的网站, 他在波士顿附近的康桥获得了 ArsDigita 奖项。 他是当时获奖者中年纪最小的, 也从此在互联网上的编程社区里活跃不止, 一呼百应。 这个纪录片中介绍了一系列他后来开发或者参与制定标准的互联网工具, 比如 RSS,Reddit 等等。 这些工具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都使普通民众在互联网的发声更为容易被听到,令兴趣或者立场相近的普通民众更为简易便捷地组织和壮大他们的网上社区。 人民群众力量的动员在他开发的工具的帮助下, 变得原来越容易; 信息的流动, 在他的工具下变得更为透明和直接。 而这些技术革新,正如 wikipedia 一样, 渐渐在社会上瓦解传统的权威而彰显普罗大众的智慧和力量, 演变为一种社会结构的革新, 具有超出了单纯技术进步的重大社会意义。 他正从一个技术 geek 渐渐变为一个政治人物。 又或者, Aaron 其实是从小就热心政治, 满怀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改良人类社会的良好愿望, 又天生具有领袖素质,解释技术问题能够深入浅出, 讲起话来能够一针见血并且激动人心。
上面有说到他不喜欢学校。 他不是翘课或者自学就算了, 而是读了大量书籍史料,试图了解今天的教育系统是怎样形成发展的, 今日众多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提出自己对整个教育体系的改进或者重塑方案。 的确他对自己的聪明头脑有充分的自信,但是这份自信不是用来自命不凡俯瞰众生,而是用来努力改变这个世界,使世界往更好的一面发展, 他能说, 更能事必躬亲地做。十几岁时他就在网志上说:
I think deeply about things and want others to do likewise. I work for ideas and learn from people. I don’t like excluding people. I’m a perfectionist, but I won’t let that get in the way of publication. Except for education and entertainment, I’m not going to waste my time on things that won’t have an impact. I try to be friends with everyone, but I hate it when you don’t take me seriously. I don’t hold grudges, it’s not productive, but I learn from my experience. I want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他对许多事情感兴趣, 但是,他倾注了最大热情的一件事是版权议题。传统的 “保留所有权利” 的版权授受机制其实跟新一代自由开放的互联网文化格格不入。 哈佛大学有一位法学教授 Lawrence Lessig, 他一直试图在美国高等法院挑战传统的版权机制。 有一次 Lessig 教授在国会有一个 hearing, 十四岁的 Aaron 坐飞机去现场听。 很快他就参与了 Lessig 创立的 Creative Commons 版权协议的起草工作。 Creative Commons,中文正式译名为 “知识共享” 协议, 是当代一个很重要的版权授受机制。 我建议任何从事创意工作的人,科学家, 程序师, 作家, 画家,音乐家,等等等等,都要了解一下这个协议以紧跟时代步伐。
Creative Commons Guiding the Contributors 图片来源: 维基百科 |
对 Aaron 产生了很大影响的人还有有互联网之父 Tim Berners-Lee。1990 年代,Berners-Lee 发明或者实现了原本可以给他带来巨大财富的互联网。 但是他决定把这件发明免费留给全世界使用。 如果没有他当年那个决定, 我们大家今天还是会因为无处不在的商业壁垒而没有国际互联网用。 Berners-Lee 可以说是决定人类文明进程的关键人物之一, Aaron 把他视为偶像。 后来 Aaron 还创立了开放图书馆网站,以使作为人类智慧载体的书籍能够免费让更多读者在网上读到。 有一些古旧的典籍,比如网主在这里翻译的几百年前的德语诗歌,版权已经到期,它们都在所谓 “public domain”, 即 “公众领域” 里。 这些作品,理应可以让人们免费阅读。 可事实上,许多机构 (大多数为出版商)还是想方设法设置重重壁垒,阻止这些作品的免费传播而从中盈利。 Aaron 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他不遗余力用自己掌握的技术,跟这种贪婪的做法作斗争。 他所触及的领域渐渐延伸到了一些十分微妙的部门,不知不觉中, 他的命运进入转折。
据这部纪录片介绍, 美国所有的法律卷宗,以及各种案例,是纳税人出钱建立以及印行的,公民可以免费查阅和传播。 但是,美国政府把法律卷宗的网上查阅系统外包给一家商业公司运营维护。 在那个网站上, 每查阅一页公共法律文档要收取 10 美分的费用。 许多人认为这个费用是不合理的。 用出版家 Tim O’Reilly 的话来说: The law is the operating system of our democracy and you have to pay to see it? That’s not much of a democracy. 有些公共图书馆里提供法律卷宗的免费试读,Aaron 就去那些图书馆, 用他自己写的程序批量下载免费试读的页面。 程序自动下载文件的效率奇高, 很快他就下载了海量的法律卷宗。 一旦这些机器下载的卷宗在网上免费传播, 获得政府授权在网上贩卖那些卷宗的机构将失去每年总量几亿美元的生意。 这件事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注意。 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人员开始出现在 Aaron 家附近。 从此他卷入政治漩涡越陷越深。 Aaron 是有害怕过,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 独立判断, 哪怕他的对手是拥有无尽资源的政府部门, 他在争取人类民主, 公义和进步的路途中也从未退缩和妥协。看到政治架构中不合理的设计,他就像那个 《皇帝的新衣》 中的小孩直言不讳。 说出真相还不够, 他还要立刻去剪裁一件合体入时的衣服, 想尽办法迫那个皇帝穿上。
就在两年多以前, 想要在线阅读美国的许多学术论文和期刊并不方便。 许多学术研究项目本身就是纳税人的钱支持开展的, 人们理应免费读到研究报告。 但是出版机构收取昂贵的费用。 那些钱到不了科研人员的手上。 出版机构几乎什么都不用做 (连排版校对都不用劳烦出版社, 因为科学家都用 LaTeX 写论文, 交到出版商手上的文档都版面整洁, 可以直接上线的), 就坐收数以亿计的巨额利润。 许多人都认为, 这是一种可耻的腐败, 这是一个有病的体系。 但是既得利益方的政治资源雄厚, 这种不合理的做法一直没有面对强有力的挑战。 终于, Aaron 这 “不知死活” 的天才儿童出手了。 他找到了一个学术论文出版机构, 开始用自己写的程序下载他们 “拥有” 的学术论文, 准备将来上线供人们免费阅读。 这里是他的 Guerilla Open Access Manifesto 全文。
第一次大的版权纠纷中,他被逮捕, 很快又被保释。 出来以后,他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各种促进知识自由传播的政治活动中。 2011 年 10 月, 美国政府酝酿通过一个 “制止线上盗版法案” (Stop Online Piracy Act ,下面简称 SOPA )。 这个法案, 简单说, 就是支持所谓的版权持有方,只要认为某个网站不经同意使用他的内容, 哪怕只有一句话, 他就有权关闭对方的整个网站, 并可以要求搜索机器比如 Google 在搜索结果中屏蔽那个“侵权” 的网站。 如果这条法案得以通过, 那将是言论自由和人类文明的严重倒退。 然而,许多大的内容贩卖商,各大媒体公司, 出版商, 支持那个法案以便获利。 支持方的阵容最初十分强大。 Aaron 自然是站在反对方。 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反方几乎没有什么机会赢。 但是, Aaron 的阵营还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互联网上不遗余力地宣传 SOPA 的巨大问题,开发了易用的小程序,方便人们向美国国会打免费电话。 几百万民众用他的程序打电话表达了对 SOPA 法案的憎恶, 国会的电话几乎被打爆。然后,Wikipedia, Reddit, Craigslist 等等跟普通美国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网站纷纷下线暂停服务, 表示对 SOPA 的抗议。 Google 也站在反对 SOPA 的一边。 他们的斗争策略成功地向政府显示了民众的力量。 连美国总统都出来表态说,他反对那个法案。 原先为正方背书的议员, 在无比巨大的民意压力下, 纷纷跳船; 原先骑墙的议员, 也快快站队。 正反双方力量对比在 24 小时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从 80:31 到 65 : 101。 Aaron 在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这个反 SOPA 运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拯救了互联网, 拯救了互联网时代的言论自由,成功阻止了人类文明的倒退。 现在还能坐在计算机前, 频频引用别人文章的每一个人都直接受惠于他参与领导的这个运动, 包括我。 我不愿也不能置身事外,我为 Aaron 感到自豪, 他最后的去世令我感到无比惋惜与痛苦, 觉得失去了一个有能力保护我和我家人的人。
很快他又被逮捕了。 上次在 MIT 那里发生的纠纷还没有完结。 最初的 “受害者”, 那个论文出版商, 都不太愿意继续追究了,可是政府对他穷追不舍。 他无非就是下载了学术论文, 并可能是想将它们放在网上供人免费阅读, 却被作为重罪犯处理, 累计的重罪罪名多达匪夷所思的 13 项,必须坐 35 年牢,外加一百万美元罚款。 他是那么热爱自由的人, 35 年的牢狱生活,一定令他无比沮丧。 他可能患上了抑郁症, 只不过一直掩饰得很好。 他也没那么多钱来交罚金。 他也不想因为这些金钱, 给家人和朋友带来麻烦。 不自由, 毋宁死。 2013 年 1 月 11 日, 他在女友的公寓里上吊自杀, 年仅 26 岁。
他的去世,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即刻而且长远的改变。
他去世以后不过几天,MIT 就开放了学术论文数据库,允许人们从它的网站上免费下载和阅读。 主理 Aaron 案件的法官被民众指控滥用权力。 在美国, 旨在阻止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管理中滥杀无辜的 Aaron's Law 正在酝酿中 (据说因为 Oracle 公司的反对,这个法案到现在还没有通过)。 Aaron 用生命换来的传播知识的自由,正在世上开花结果。这部影片后面有提到, 一个 14 岁的中学生,从 Aaron 办的论文网站上学到许多生化方面的知识,找到测试某种早期癌症的方法。 Aaron 走了,很可惜, 但是他没有白白死, 他的遗产正在缓慢而深刻地改变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 他去世当天, 他的偶像,互联网的发明人 Tim Berners-Lee 为他写下这样的诗句:
Aaron is dead.
Wanderers in this crazy world,
we have lost a mentor, a wise elder.
Hackers for right, we are one down,
we have lost one of our own.
Nurturers, carers, listeners,
feeders, parents all,
we have lost a child.
Let us all weep.
- Sir Tim Berners-Lee
影片最后又是 Aaron 小时候的片段。 幼小的 Aaron 在沙发上奶声奶气地读书。 我泪如雨下。
謝謝推介!讓我認識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ReplyDelete不客氣。他為世界做了那麼多,為這樣的人做點宣傳是應該的。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