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16

欧洲歌唱大赛六十周年专栏之六:意大利歌剧传统 (下)

欧洲歌唱大赛六十周年专栏之一:古典主义音乐之都维也纳
欧洲歌唱大赛六十周年专栏之二:塞尔维亚型男才子 Željko Joksimović
欧洲歌唱大赛六十周年专栏之三: L'amour est bleu
欧洲歌唱大赛六十周年专栏之四:意大利歌剧传统 (上)
欧洲歌唱大赛六十周年专栏之五:意大利歌剧传统 (中)
欧洲歌唱大赛六十周年专栏之六:意大利歌剧传统 (下)
欧洲歌唱大赛六十周年专栏之七:德国艺术歌曲 das Lied
欧洲歌唱大赛六十周年专栏之八: 第二维也纳乐派



1810 年左右,一种叫做 bel canto 的歌剧音乐风格在意大利浮现。Bel canto 的意思是“优美的歌”,延伸意有 “优美的声音”, “美声” 的意思。中国声乐界说的 “美声唱法” 估计源自这个词。Bel canto 集意大利正谐歌剧之大成,源自这样一种传统: 歌剧的主要目的在于娱乐,剧中的音乐应该是富于旋律的, 不多愁善感的,有即兴发挥的空间,当然最最主要的是必须要流行 (好像 ESC 的精神也是差不多的哦)。

Bel canto 乐派中有三位重要的作曲家: Gaetano Donizetti, Vincenzo Bellini, 和 Gioacchino Rossini。 意大利劳模 Donizetti 一生写了 70 (!!) 部歌剧,100 多首歌,几部交响乐和其他体裁的作品。Bellini 写了 10 部歌剧。 Rossini (罗西尼) 在 18 到 37 岁之间写了 35 部歌剧。 37 岁就功成名就的他移居巴黎,直到去世。罗西尼一生热爱酒色,留下无数八卦韵事,其言行举止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有一次,一位贵族给罗西尼送去了自家后院种植的熠熠生辉的成熟葡萄。罗西尼这么回覆:“您的葡萄当然是动人的,但是我并不把酒灌在药丸里喝呢。” 那位识情识趣的贵族读了回覆以后立刻命人再送了几支自己珍藏的 Chateau-Lafitte 过去。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位话题作曲家罗西尼。
Gioacchinio Rossini



 十九世纪初意大利高度商业化的歌剧作曲流水线常常是这样运作的:作曲家去到签了合同的歌剧院所在的城市,拿到剧本,在那里寄宿三个星期写一部歌剧。通常他会自己指挥前三场演出,然后卷起行李赶往下一个签约城市。这些快速写成的歌剧通常是没有时间印行发表的,这就给作曲家们抄袭自己的作品提供了方便。罗西尼就是这样一个“选择性重用”的大师。他的作品常常有自我雷同的地方,甚至有一个序曲被用在四部不同的歌剧的开头。大受欢迎的歌剧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24 岁的罗西尼在 13 天里一挥而就。在罗西尼去世以后许多年,性情颇为认真严谨的 Giuseppe Verdi (威尔第) 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

你可以数落罗西尼的那些自我重复,简单的和弦,飞速的写作等等等等,但是我必须说,《塞维利亚的理发师》 这部作品里有着丰富的创意和灵动的神韵,她是有史以来最为美妙的谐歌剧。

话说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 是剧作家 Cesare Sterbini 根据法国作家 Beaumarchais 的剧本 le barbier de Seville 改编的。罗西尼之前就已经有好几个意大利歌剧版本。而且有一个版本很受欢迎。罗西尼版的首演,不幸因另一个版本的拥护者纠帮结派的上门挑衅而成了一场闹剧。因剧场里太过吵闹,第二幕开始就几乎不能听见演员在唱些什么 (题外:去年我有去意大利公干,就在彼特拉克读过书,罗西尼学习作曲的那个城市,“有幸”见识过一次意式激情澎湃的火爆争论,音量真的十分巨大!)。但是,仅仅几天后,听众就认识到了罗西尼版本的过人之处,这出歌剧深受欢迎直到今天,我自己就在各种音乐会和歌剧选集中常常听到这部歌剧的选段。 我听得最多,印象最深的是那首男低音咏叹调《谣言, 诽谤》:

下面是这出歌剧的完整演出录像:


意大利歌剧发展至十九世纪上半叶,剧目的音乐常常轻佻浮夸,歌剧演出常常偏离剧情, 无视人物的具体感情,成了纯粹炫耀声乐技巧和浮夸舞台布景的杂耍。 Parma 地区出生的作曲家威尔第 (Giuseppe Verdi) 对这种艺术上的堕落十分不满。 威尔第用他返璞归真, 强调戏剧情节和人物真情实感的的歌剧作品把意大利歌剧带到了至今无人超越的艺术高峰。

威尔第出生于 1813 年,幼年并没有显示超常的音乐天赋,写他的第一部歌剧的时候,已经 26 岁。对比下, 罗西尼 24 岁写的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 就已经名动天下。 但是,罗西尼 37 岁就退休,大概是因为沉湎酒色,后半生常患十分严重的抑郁症,再也没有写过音乐。 而威尔第,比较严于律己,一直勤勤恳恳在艺术天地中劳作耕耘,八十岁了还在写歌剧。他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写了 26 部歌剧,每一部都不敷衍了事。

Giuseppe Verdi

威尔第十八岁的时候去报考米兰音乐学院,被拒收。原因包括: 超龄,键盘技巧不佳,音乐理论知识匮乏,等等 (我在读这段资料的时候都感觉很受伤,不收就不收啦,哪有这样伤年轻人的心的??这学校,不上也罢)。 幸运的是,这个乡下小孩之前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恩主,商人兼音乐爱好者 Antonio Barezzi。Barezzi 不光资助威尔第留在米兰,在私人音乐学校继续学习, 而且还把女儿嫁给了他。

威尔第在米兰又遇到了另一位重要的伯乐 Bartolomeo Merelli。 Merelli 是当时米兰斯卡拉大剧院的总监, 威尔第的第一部歌剧 Oberto 引起 Merelli 的注意,得到机会在斯卡拉大剧院上演。而斯卡拉大剧院,直到今天都是世界上最有地位的歌剧院之一。Oberto 演出以后得到好评,威尔第成为斯卡拉大剧院的签约作曲家。 从这以后, 厄运接踵而至。

1838 年,威尔第年仅 16 个月大的长女病亡,14 个月后,他 18 个月大的幼子接着亡故,再 8 个月后,他的妻子死于脑炎。短短 22 个月内,威尔第年轻的家庭死得一干二净,剩下他独自在悲伤中崩溃。他觉得无法完成正在写作的谐歌剧,不肯收大剧院的佣金。Merelli 再次坚持给他全部佣金。他打点起精神写完的第二部歌剧,演出情况是另一个灾难, 是场彻底的失败。从此以后,威尔第对观众的反应保持距离。

转机在三年以后出现。威尔第的第三部歌剧 Nabucco, 写的是巴比伦对抗以色列入侵者的民族运动。当时,一场反对外国统治者的民族主义运动正席卷意大利。威尔第的 Nabucco 成了民族主义精神的旗帜。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威尔第突然之间成了当时整个意大利民族主义运动中的精神领袖之一,借着 Nabucco 的政治意义,威尔第出名了。

但是,无论如何威尔第始终忠于他的音乐。从他的第一部歌剧开始,他的音乐就贴近戏剧真实和情节发展,跟前面讲的 bel canto 乐派走的是不同的道路。从他 1847 年的歌剧 Mecbeth 开始,戏剧真实和情节发展就完全取代了 bel canto 式的甜腻轻浮。 当 Mecbeth 在巴黎排练的时候,他给那里的制作人写了很长的信,说是那边的女主角人选太过美丽,声音也太好听了,不符合剧中的人物设定, 要求换人。这在当时 bel canto 当道,以取悦听众为终极目的的音乐产业中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Bel canto 乐派的歌剧中,尚有宣叙调,咏叹调,合唱等不同的歌曲形式,威尔第的歌剧渐渐不顾这些形式上的桎梏,一切乐曲以表现戏剧冲突和人物内心活动为宗旨,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形式界限变得模糊, 使得他的音乐有了比传统 bel canto 歌剧更强的戏剧冲击力和连贯性。威尔第成熟的歌剧作品在他生前常常被舆论痛批。他虽然并不早慧, 但是有十分坚毅强大的内心,千夫所指之下,仍然我行我素。他后来与常常担任他歌剧中女主角的一位著名歌剧演员相爱同居。未婚同居在当时的意大利是十分伤风败俗的一件事,威尔第这样回应舆论攻击 (大意): "她和我都是思想独立成熟的成年人,我们互相尊重,有权选择怎样共同生活,毋庸旁人置喙。" 这样子的公开明确回应,真的是对女友的十足尊重。

他的歌剧,前所未有地重视原本作为陪衬的交响乐; 同时,他对剧本十分挑剔,看得上眼的都是名家的杰作:德国的席勒,法国的雨果,英国的拜伦还有莎士比亚。

下面可以欣赏一下威尔第歌剧中最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Aida。十分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幕,Aida 和她的情人决心赴死,威尔第的处理,音乐和唱腔都异常宁静,完美体现了两位主角之间无比深挚的情感。



这个专栏有关意大利歌剧的介绍告一段落之前,大家可以回过来听听今年意大利送去维也纳参赛的那首 Grande Amore,虽然终究是首通俗作品,但是确实有意大利歌剧几百年的传承在里面,大家现在听来是不是有更多感觉?

近年 ESC 决赛中还有一首具有意大利歌剧传统的歌,2007 年拉脱维亚选送,意大利语演唱的 Questa Notte (《今晚》),是 2007 年 ESC 决赛中我的最爱:



谢谢阅读,下次再见。

延伸阅读: 《Bel canto 的声乐传统和意大利声乐风格的演变》

ESC 2015 最新动态: 瑞典的歌曲昨天选出来了,本桑实在太失望了。
欧洲歌唱大赛六十周年专栏之一:古典主义音乐之都维也纳
欧洲歌唱大赛六十周年专栏之二:塞尔维亚型男才子 Željko Joksimović
欧洲歌唱大赛六十周年专栏之三: L'amour est bleu
欧洲歌唱大赛六十周年专栏之四:意大利歌剧传统 (上)
欧洲歌唱大赛六十周年专栏之五:意大利歌剧传统 (中)
欧洲歌唱大赛六十周年专栏之六:意大利歌剧传统 (下)
欧洲歌唱大赛六十周年专栏之七:德国艺术歌曲 das Lied
欧洲歌唱大赛六十周年专栏之八: 第二维也纳乐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