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15

欧洲歌唱大赛六十周年专栏之五:意大利歌剧传统 (中)

欧洲歌唱大赛六十周年专栏之一:古典主义音乐之都维也纳
欧洲歌唱大赛六十周年专栏之二:塞尔维亚型男才子 Željko Joksimović
欧洲歌唱大赛六十周年专栏之三: L'amour est bleu
欧洲歌唱大赛六十周年专栏之四:意大利歌剧传统 (上)
欧洲歌唱大赛六十周年专栏之五:意大利歌剧传统 (中)
欧洲歌唱大赛六十周年专栏之六:意大利歌剧传统 (下)
欧洲歌唱大赛六十周年专栏之七:德国艺术歌曲 das Lied
欧洲歌唱大赛六十周年专栏之八: 第二维也纳乐派



上次说到 Monteverdi 和他伟大的宣叙调。 意大利歌剧中还有一种重要的歌曲形式,就是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咏叹调。意大利文里,aria 意味着“空气”,泛指一个歌调或者一段旋律。那么,在歌剧中,咏叹调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跟我们熟悉的歌曲 (song) 有很大不同,歌剧咏叹调通常是时间上比较长, 内容十分充实,音乐手法或者技巧上高度复杂的声乐作品。在这些声乐作品里,人物的性格和戏剧情节的推进由音乐本身来呈现。一首典型意大利歌剧咏叹调与我们当代印象中“歌曲” (比如 ESC 比赛中的那些三分钟歌曲) 在形制上的区别,就好比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和普通民居房屋在形制上的区别,虽然这个比喻可能不太恰当。



意大利歌剧中的咏叹调与宣叙调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宣叙调中,歌词是主要的表意方式,曲调相对平实,伴奏通常由一架古钢琴和一把大提琴完成,称为 secco, 英文意思是 dry; 而咏叹调中,抽象的音乐承载了歌曲要表达的 message,通常十分华丽抒情,歌词反倒成了点缀,伴奏通常是整个交响乐队。宣叙调通常用于歌剧中的旁白,对话, 和动作等等实时场景; 咏叹调用来内省,展示人物性格的发展,表达人的感觉,时间的推进仿佛停止。

咏叹调的发展,与巴洛克时代纯器乐音乐的萌芽和发展相辅相成:当时,在歌曲的配器上,出现了和声,节奏,音乐主题的处理,和旋律构建等方面的重大革新。这些革新为纯器乐音乐的诞生做好了技术上的准备。

硬币的另一面是,随着咏叹调的发展和流行,宣叙调渐渐不为歌剧作曲家所喜。后来的意大利歌剧里,就比较少有宣叙调,基本上是华丽繁复的咏叹调在撑场面。上次提到 Monteverdi 时我有说他的宣叙调的艺术水准是空前绝后,后人不怎么写宣叙调了也是一个原因。

后世的德国歌剧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意大利歌剧忠实秉承古希腊的人本主义传统,歌唱普通人的爱恨情仇;而德国的韦柏,瓦格纳等音乐家深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影响,他们的歌剧具有十分强烈的英雄主义倾向,音乐气势磅礴伟岸表达了作曲家心目中理想化了的,超自然的人格伟力。瓦格纳的歌剧中,宣叙调和咏叹调没有太大的区别。

讲完宣叙调和咏叹调,再简单提一下巴洛克以降,直到十九世纪的歌剧的发展。歌剧很快在意大利全国的大城市里流行开来。以一个歌剧演出的胜地威尼斯为例,城里兴建了许多歌剧院,每季有十多出新的剧目上演。这是一个很了不得的数字,许多后世的作曲家终其一生也不过写了十几出歌剧而已。后来这个音乐形式传到法国,英国, 德国等欧洲各地,在当地有了各自的发展。

大家看意大利歌剧,有可能注意到演员的面部表情常常十分戏剧夸张。这些大幅度的面部甚至身体动作有声乐技术上的原因, 倒并非全是因为表演的需要。唱歌剧,尤其是高音部分,需要十分强大的气息支撑,也就是说身体许多部分的肌肉要瞬间协同用力,动作和表情幅度大一些,实在是难免的。话说网主念初中时有跟着老师练过两首很小很小的咏叹调。这两首咏叹调都是所有美声唱法的女高音必唱的曲目(当时是用中文唱,现在觉得,意大利文确实有更加饱满的元音,确实比中文更适合那些乐曲)。一首是乔尔达尼写的 Caro mio ben (《我亲爱的》)。  另一首是普契尼写的,歌剧 Gianni Schicchi 中的选段 O mio babbino caro (《哦我亲爱的爸爸》)。进入那些高音的时候,面部,脖子,肩部,胸肺,腹部不由自主地紧张,想把表情控制得小一些,做不到。 所以大家看到歌剧演员演唱的时候表情夸张,不要觉得奇怪也不必觉得好笑。下面可以欣赏一下这两首最最流行的小型女高音咏叹调。 Caro mio ben 我找到一位完全业余的年轻女孩的表演 (看到她的表演想起很多初中时的事,心有戚戚心有戚戚!)。声音上这女孩唱到这样已经很不错(比我当年好得多),但是发型,妆容,表情,动作感觉 stiff 了一点,更像唱圣咏牧歌不像唱咏叹调呢,呵呵。


下面是著名西班牙国宝级女高音歌唱家 Montserrat Caballe 的演绎: Caro mio ben 和 O mio babbino caro:




说到巴洛克时期意大利的歌剧演员,还要一提的是在十六到十八世纪颇为盛行的阉伶歌手。十六世纪的欧洲,妇女被禁止演唱,圣咏和舞台剧中的女声必须由男声顶替。为了声音在青春期不变低,在意大利就有一些少年歌手割去性腺以求永葆高亢甜美的声音。那些歌手较之真正的女歌手,有更大的肺活量和肌肉力量,有条件练就极为高超的歌艺, 诸如十度音程的大跳,各种瑟音、连音、震音、颤音等等装饰音的演唱技巧。他们的高超歌艺,也为歌剧作曲家们提供了很多灵感。花腔女高音的种种华丽声乐技巧,当年多由阉伶歌手们发扬光大。他们对歌剧艺术发展所作的贡献值得尊敬。 只是,这种“为艺术的献身”毕竟太过残酷有违人道,后来意大利立法禁止这种做法我不觉得可惜。

时间快进到十九世纪。

歌剧在十九世纪早期的意大利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及流行的艺术。不仅在那不勒斯,罗马, 佛罗伦萨,米兰和威尼斯等大城市,歌剧在几乎任何一个稍具规模的市镇里都有活跃演出。 歌剧能在普罗大众之中流行开来,opera buffa 的兴盛功不可没。Opera buffa 中文译作谐歌剧。它的特点是内容风趣,对话和歌曲通常比较快速,有引人入胜,浅显通俗的曲调,常常有漫画般的情节场景。这种歌剧对观众的 intellectual 水准要求比较低,几乎人人都有能力轻松欣赏。而正歌剧 (opera seria)则继续在大都市里蓬勃发展。形制庞大,制作演出成本高昂的正歌剧通常由富有的贵族们出资赞助。

十九世纪早期的 意大利,歌剧因极其流行而成为一种利润丰厚的媒体产业。高度的商业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意大利当时几乎所有音乐家把精力完全放在歌剧的创作上,而忽视了音乐多样性的发展。而在北边的德国,自巴洛克时代以来到十九世纪的几百年内,音乐形式的革 新,和各种新的艺术思潮层出不穷,孕育了无数传世的器乐经典作品,这是题外话。就算是“严肃”的意大利正歌剧,艺术水准也一直徘徊原地。浪漫主义早期的代 表人物,法国作曲家 Hector Berlioz 这样评价意大利歌剧:

对意大利人而言,歌剧无非就是感官上的愉悦。他们对这种心灵的高贵表现形式的尊敬并不比对烹饪更多! 他们要的乐谱,就像一盘煮熟的意大利面条,可以不假思索, 漫不经心(就被消化)。

对于 Berlioz 而言,意大利歌剧显然是 artistically unfulfilling 的。


今天就到这里, 下次说说十九世纪的意大利歌剧,罗西尼和威尔第。谢谢阅读,周末愉快。
欧洲歌唱大赛六十周年专栏之一:古典主义音乐之都维也纳
欧洲歌唱大赛六十周年专栏之二:塞尔维亚型男才子 Željko Joksimović
欧洲歌唱大赛六十周年专栏之三: L'amour est bleu
欧洲歌唱大赛六十周年专栏之四:意大利歌剧传统 (上)
欧洲歌唱大赛六十周年专栏之五:意大利歌剧传统 (中)
欧洲歌唱大赛六十周年专栏之六:意大利歌剧传统 (下)
欧洲歌唱大赛六十周年专栏之七:德国艺术歌曲 das Lied
欧洲歌唱大赛六十周年专栏之八: 第二维也纳乐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