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传统大学可以消亡了吗?
尽管我自己有参加过不少网上的高等教育课程,还常常鼓吹那些课程来自最好的大学,由最好的老师教,课程质量总之就是很好,但是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 不。
首先,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在网上独自学习。手头没有相关的研究数据,但是我相信,喜欢离群索居,自己深入研究问题并且他的研究卓有成效的只是很小一部分人,而且这些自学能力极高,所谓天才或者说高天赋人群,多多少少有些自闭倾向。我有长年累月深入接触过这样的人才这样说。大多数人是合群的,一个人会感到孤单,那种孤寂的感觉不对学习造成正面影响。大学里,大家在一起,讨论问题,做研究或者做项目时,都有真人的即时反馈,会给人的神经,心理带来正面的刺激。当然也可能会有负面刺激,但是负面情绪在人群中又比较容易找到出口,在造成重大伤害之前消解为无形。有研究证明,人最终还是受感情驱使的动物,而很多年轻人在一起的大学里面,人的各种各样感情需要,比如被别人肯定的需要,被重视的需要,被认同的需要,被爱慕的需要,比较容易得到满足,如果引导得当,学习效果当比一个人在家对牢虚拟课件学习要比较好。当然网上也有许多成熟的虚拟社区,我自己在修习 Standford Online 的一门金融课程时就有带过一个规模为 7 人的团队,大家一起做项目时都是与真人交流,在那里的论坛上我发言也比较积极。但是,对头脑,或者情感上的反馈刺激总归还难以跟真实的校园相比。就我这样一个已经一把年纪,比较 “坐得住” 的人都这么觉得,不用说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人,当然是真实的校园更有感觉,更能学得投入些。
其次,就算是同一个人,不同的年龄段,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会适合不同的学习方式。Slashdot 上好像有人说,你看那些在线上课程中成绩比较好的一般都是 40 开外的中年人,everything settled,对牢电脑气定神闲很能集中注意力,学得进去。但是年轻人在网上课程前比较坐不住啊……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揭示。 好吧,我自己离 40 岁还有一段距离,但是确实是属于 everything settled 的一群,线上课程中,成绩也确实比较好。而我读大学时,有几门课成绩其实并不好的。不是我变聪明了,而是比以前更沉得住气而已。以前课后一个人在学生宿舍里做功课,遇到枯燥些的课程,常常走神开小差或者去做别的事就是不愿做功课,效率十分低。非要和同学一起做功课,学习效果才比较好一点。 但是现在,在家学网上课程注意力就很集中。身边总是有人,是不是心就比较定一些。可能很多人到底还是不太喜欢孤单。中国常常禁止校园恋爱什么的,我倒是觉得,结婚以后身边有人陪,学习效率比较高。结婚早点其实很好的事。年轻时如果结婚条件不成熟,那么在校园里大家互相陪伴也是比较好的。
另外说几句题外话。写软件的人中,有少数天赋极高又从小习惯一个人钻研的,那些人编程单打独斗就可以走得很远。但是,这个行业里,有许多人并不是生来就喜欢编程,而是为了工作好找一点才入的行。对这些人,所谓的 “pair programming” 可以帮助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提升代码质量。所谓的结对编程就是,一对程序师,一个人编程,另一人在旁边看着,有错误或者问题及时沟通。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两个人坐一起当然可以互相弥补一些知识上或者认知上的盲点,但是我觉得心理上的作用更加大一点:首先是有人陪着不太孤单,然后,正常人总想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好一些,这种心理驱使下,注意力是不是会更集中,效率是不是也会更高。连编程这件事都讲究结对,那么大学生读书,实体的群聚是不是就更有帮助。
当然,我曾经在这个网志说过,线上课程无所谓班级人数大小,关键看老师讲课水准。真实校园里的课程,上课人数就不宜过分多。如果弄到坐在后排的学生必须使用望远镜才能看见老师的音容笑貌,而且没有跟老师互动的机会,那还不如回家对牢电脑学。
2. 是不是每个人都要上大学 ?
熟悉这个网志的朋友知道,我是十分鼓吹人人都不停学习的,把这视为许多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但是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 不,没有必要。
那些自己很能学习又比较喜欢独处的人,自然什么东西都自己学得会。这里要说的不只是这群人。
我觉得,人活在世上还是要学会跟自己和身边的世界平和共处,接受自己和别人,别的事物的本来天性,万事可以努力,但是不应勉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令人们身心舒畅自由,令个人和这个世界往好的方向发展。 我相信,每个人,不管他的天性是不是恰好符合这个功利社会的价值取舍标准,都有他独特的存在价值,总有他可以发挥的一面。理想的学校教育是培养滋长人的天性向真向美向善,但是当今的教育毕竟还是稀缺资源,带有很强的功利性,离“滋养人的天性” 的理想状态还非常远。这意味着,不是每个人都能被当今的学校体系完全接受,按个性培养。 许多人,可能数学工程方面,或者语言能力方面,没有很高的天赋,考试成绩也不会很好,但是他们自有他们存在的价值。假如他们和当今的学校系统互相不适合,其实真的不必勉强。 生活还是有很丰富的面向,不上大学,他们一样可以是很可爱的个体存在,可以享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我每天接儿子放学以后都会带他去一个糕饼店吃点心。店里的年轻小二待人特别热情,又善解人意。每次去都跟他聊得很开心。他朋友也多,我们在店里吃点心,常常遇到来找他聊天的人。每天见了面问他:你好吗?他总是说:我永远都很好! 他有说起过他坐不下来读书,不太喜欢学校的上课和考试,也没有上过大学。其实,有多少上过大学的人有他这样天天开心,总是说“我永远都很好” 呢? 他不光自己开心,他的热情善良也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他的内在价值就比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少一些吗? 我不这样觉得。
不是每个人都必须上大学,活在世上可以自得其乐并令别人快乐,自己的一生可以自圆其说,就是很大的造化。
3. 大学教学的现状
上面说道,不喜欢或者不适合大学的人不必勉强,那么很适合大学的人呢?
一位朋友多年前应征德国南部某大学的人工智能教授职位。他是属于天分很高那种真 geek,科研能力属世界一流。早年有一点点自闭倾向,但是自从博士生时代做助教起,就开始学懂跟人说话,虽然性格说不上十分外向还是更喜欢独自钻研,但是跟人共事讨论问题,或者讲课,没有任何问题,棋逢对手时还能滔滔不绝。那次大学的面试,应征者要上一堂公开课,有专门的评委会对应征者表现打分。朋友准备十分充分,在公开课上谈笑风生,充分调动学生情绪,讲道理深入浅出,跟学生有良好的互动,很受学生欢迎,评委会也给出了最高分。在八位面试入围者中,他学术成就第一,公开课得分第一,但最后还是输给另一个人,没有得到那个教授职位。学校给的说法是,他们录用的那一位,在产业界有多年经验。没有说出的大概是,那位对手,在产业界人脉深厚,会给学校带来很多项目以及赚钱机会。
怎么说呢。那个大学地处德国最富裕的地区,并不是穷了许多年急等钱用。他们还是这么做。到底,对大学教授的要求是怎样的呢?天生心静(这样才能在科研上走得远),又懂得讲课,还有比这更理想的吗? 大学毕竟是大学,总得有点追求,不能所有事情以追逐金钱利益为终极目标吧?市面上八面玲珑长袖善舞的 seller, 懂得做 pitch 拉资金的人多得是,可是心地单纯爱研究又会讲课的人真的不多。朋友不笨,不是没有能力四处拉关系要资金,但是人家有他的骄傲,不愿意。我对朋友说,别伤心,是他们的损失。
这位朋友后来有一次更为不堪的经历,从此对大学教授这个职位意兴阑珊。
讲了黑暗面,当然还是有光明面。我自己念过的德国大学里,夸夸其谈的教授就不是特别多。颇有几个教授安静,沉着,备课认真,对学生认真,Sprechstunde 里永远在那里耐心一对一解答学生问题。他们的性格是有影响到我自己后来的做事风格 (我少年时做事常常比较毛糙的)。作为教授来说,我始终觉得 “育人” 就是最大成功。 那些教授我念念不忘。
总而言之,现在的大学,还是离我在第二部分说的理想学校有不小的距离。有缺憾才有改进的希望和动力。我是希望不论传统的真实校园还是新兴的网上课程,都能越办越好,给所有人带来更多的满足,快乐和自由,让这世界变得更为美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